1 / 14
文档名称:

预防青少年犯罪.doc

格式:doc   大小:95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预防青少年犯罪.doc

上传人:pppccc8 2022/6/22 文件大小:9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预防青少年犯罪.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犯罪
内容提要: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担负着神圣的职责。然而在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却成了我国乃至世界 都不得不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根据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坚持以学校、 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并影响孩子正常的心 里发展。(4)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的基础教育, 在青少年的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父母不同的教 养方式,培养出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的青少年。家庭教育方式 主要包括民主型、专制粗暴型、溺爱袒护型、放任自流型等。 其中民主型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这类家长能尊重孩子,适应 孩子的心理发展的需要,适时的给孩子建议,既让孩子感受到 了父母的关爱,又顺应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趋势,给孩子营
造了一个健康成长的氛围,从而使青少年健康成长,这种教育 方式下培养出的孩子,心理都比较健康,不会有违法犯罪等行 为。而下面三种家庭教育方式下培养出的青少年在心理上都会 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扭曲。下面我就此分别加以分析。
专制粗暴型。这类家长对主要就是通过训斥、打骂、体 罚以及变相体罚等简单粗暴的手段来教育孩子。一些父 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当子女未能达到其期望时,缺乏 正确的管理教育方式,就会单纯的对子女进行训斥,打 骂等手段使其“上进”;另一些父母文化水平低、性情 粗暴,认为只有这种强硬的态度和暴力的手段才能管住 孩子,对于子女的过错,只会采用简单粗暴的处理。这 些父母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只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 反心理,与父母之间产生隔阂,无法与父母进行心理上 的沟通,内心的感受没人理解,也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 这时青少年就会对父母产生对立情绪,性格偏激,与父 母唱反调,甚至对父母简单粗暴处理问题的方式进行学****和模仿。在其遇到类似情况,心理压抑而又难以释放, 为了寻找平衡,也就很有可能采用暴力手段来报复社会,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溺爱袒护型。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实行和经济的快速发 展,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物质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更 多的青少年都被父母以及家中其他长辈视为掌上明珠, 都是“
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贯的被 迁就,总是想千方百计的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百般娇 惯,对其不良行为和思想方式不是指出并加以教育,而 是一味的袒护。致使青少年思维方式产生变化,凡事以 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娇惯任性、霸道又贪得无厌、 不求上进,沉溺在物欲的满足中,为所欲为。当父母无 法满足自己的要求时,为了满足自己,再受到外界条件 的刺激,就极易违法犯罪。
放任自流型。即父母对子女漠不关心,养而不教,对子 女不管不问,放弃了对孩子管教的义务和责任。有些父 母则是只知道满足孩子物欲上的需求,而在孩子的行为****惯和在校表现等毫不关心,不关心孩子的思想道德教 育。这类子女不受拘束,就极易结交一些狐朋狗友,染 上恶****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都发生变化,等父母后悔 时,再想去约束管教,就很难了。致使青少年养成目无 法纪、骄横霸道的性格,走上犯罪之路。
学校因素。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是他们停留时间最长 的地方,因此,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一些学校教育方法的不 当、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差生的教育等等都会成为造成青少年犯罪的 重要因素。对此我认为学校不当的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方法的不当。一些学校的老师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低,自身 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低,无法给学生起到模范作用,又或者是对
青少年进行教育时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训斥、打骂、 体罚、甚至是进行人身攻击,使学生的身心严重受损,只会让学生对 老师心声厌烦,甚至产生打击报复的心理;还有一些教师对学****差, 思想道德水平差的“双差生”,不是耐心的进行思想道德上的教育, 具体分析,仍然采取封闭式、程式化、模式化的简单说教的方式来教 育学生,放任不管或是赶出教室等,又或者是随意的对差生进行处分、 劝退、勒令退学等,这些学生年幼无知,过早的流入社会,感受不到 教师的关怀和集体的温暖,导致有学不能上,有家又不敢回,因而丧 失人生目标,对老师和学校产生对立和抵触的情绪,徘徊在街头,极 易结识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染上社会青年的不良****性,再加上不良青 年教唆和诱导而引起犯罪行为。
重智育、轻德育。一方面,教师和学校领导只追求分数,而忽 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青少年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会在拥有高 分数的情况下就自鸣得意,瞧不起差生,长此以往,就会使青少年心 理发生扭曲,而高智商、低德育的青少年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更是我们 无法预料的。另一方面,学校在思想道德上的教育往往过于空洞和乏 味,缺乏实际,对青少年没有吸引力,教育方法也很简单、陈旧且流 于形式,对学生根本无法起到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3)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思想道德教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