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5
文档名称:

手足口病及其防控措施.ppt

格式:ppt   大小:2,118KB   页数:4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手足口病及其防控措施.ppt

上传人:taoapp 2022/6/22 文件大小:2.0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手足口病及其防控措施.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手足口病及其防控措施
传防科 肖瑶
2018
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基本知识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的定义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se disease HFMD)
--由多种肠道病毒、肝脏、胰脏、肾上腺等,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多为2~10天,平均3~5天 ,病程7-10天。
(二)临床症状体征
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手足口病分期、分型为:
临床表现
第1期(出疹期) 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时可见瘀点、瘀斑。某些型别肠道病毒如CV-A6和CV-A10所致皮损严重,皮疹可表现为大疱样改变,伴疼痛及痒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普通型,绝大多数在此期痊愈。
临床表现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 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可痊愈。
临床表现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识别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临床表现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可在第3期的基础上迅速进入该期。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血压降低或休克。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临床可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等。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临床表现
第5期(恢复期) 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部分手足口病例(多见于CV-A6、CV-A10感染者)在病后2~4周有脱甲的症状,新甲于1~2月长出。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后遗症。少数患儿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表现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病死率高。
手足口病皮疹的“三个四”
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腔、臀这四个部位
四不像:不像蚊虫叮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实验室检查
(CRP) 多数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部分病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RP可升高。
部分病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轻度升高,病情危重者肌钙蛋白、血糖、乳酸升高。
神经系统受累时,脑脊液符合病毒性脑膜炎和/或脑炎改变,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以单核细胞为主(早期以多核细胞升高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化物正常。
实验室检查
呼吸系统受累时或重症病例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等。
临床样本(咽拭子、粪便或肛拭子、血液等标本)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急性期血清相关病毒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CV-A16、EV-A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诊断标准
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作出诊断。
(一)临床诊断病例
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流行季节,当地托幼机构及周围人群有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前与手足口病患儿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符合上述临床表现。极少数病例皮疹不典型,部分病例仅表现为脑炎或脑膜炎等,诊断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结果。
诊断标准
(二)确诊病例。
在临床诊断病例基础上,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CV-A16、EV-A71等)特异性核酸检查阳性。
,并鉴定为CV-A16、EV-A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鉴别诊断
(一)其他儿童出疹性疾病
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需与儿童出疹性疾病,如丘疹性荨麻疹、沙土皮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带状疱疹、风疹以及川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