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5
文档名称:

10汽车通过性和平顺性.ppt

格式:ppt   大小:4,291KB   页数:6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10汽车通过性和平顺性.ppt

上传人:落意心 2022/6/22 文件大小:4.1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10汽车通过性和平顺性.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0汽车通过性和平顺性
汽车通过性:
汽车以足够高的平均车速通过各种坏路和无路地带(如松软地面、坎坷不平地段)和各种障碍(陡坡、侧坡、壕沟、台阶、灌木丛、水障)的能力。
影响通过性的主要因素:
汽车的几何参数;
也与汽车的其它使的车速为
汽车不发生侧滑的车速为
侧向坡上或水平弯道路面转弯行驶,汽车侧滑先于侧翻的条件是一样的。
四、影响汽车通过性的因素
1、汽车的最大单位驱动力
为了保证通过性,除减少行驶阻力外,还必须增加最大单位驱动力。
2、汽车行驶车速
当汽车低速行驶时,土壤的剪切和车轮滑转的倾向减少。因此在某些路段需要使用低速挡位。与低速挡相对应的为传动系的最大传动比的选择。
四、影响汽车通过性的因素
3、汽车车轮
四、影响汽车通过性的因素
汽车车轮
轮胎花纹
轮胎直径和宽度
轮胎气压
前轮距和后轮距
前轮和后轮的接地比压
驱动车轮数量
3、汽车车轮
①轮胎花纹-宽而深的花纹
四、影响汽车通过性的因素
潮湿路面:轮胎单位压力大,有利于挤出花纹内水分。
松软路面:接地面积大,附着性能好。
3、汽车车轮
②轮胎直径和宽度
轮胎直径↑接地比压↓(接触面积↑单位压力↓车辙↓)土壤阻力小,减少滑转。但车轮惯性↑重心↑价格↑
轮胎宽度↑ 接地比压↓
③轮胎气压
四、影响汽车通过性的因素
3、汽车车轮
④前轮距和后轮距(相等)
⑤前轮和后轮的接地比压
前轮单位压力<后轮单位压力,f↓
⑥驱动轮数量
四、影响汽车通过性的因素
增加驱动轮数量,可提高汽车附着质量,增大驱动轮与路面的接触面积,提高汽车通过性。越野汽车全轮驱动。
4、液力传动
四、影响汽车通过性的因素
汽车在松软路面上起步时,要求发动机工作平稳——驱动轮转矩逐渐而平顺地增长,防止土壤被破坏和车轮发生滑移。
4、液力传动
四、影响汽车通过性的因素
5、差速器
①差速器的作用:汽车转弯、路面不平、路面平直但轮胎滚动半径不等(轮胎制造误差、磨损不同、受载不均或气压不等)-各驱动轮能以不同的角速度旋转
②锁止
四、影响汽车通过性的因素
6、悬架
独立悬架,附着性能↑ ,离地间隙↑
在异常坎坷不平的地面上行驶时,常会因非独立悬架的结构引起某驱动车轮的垂直载荷大幅度减小,乃至离开地面而悬空的现象,使驱动车轮失去与地面的附着而影响通过性。
独立悬架和平衡式悬架允许车轮与车架间有较大的相对位移,使驱动车轮与地面经常保持接触,以保证有较好的附着性能。同时独立悬架可显著地提高汽车的最小离地间隙,从而提高汽车的通过性。
7、挂车
挂车的使用提高了燃料经济性,但降低了汽车的动力性,因此通过性变差。
四、影响汽车通过性的因素
8、驱动防滑系统
ASR系统保持驱动轮处于最佳滑转范围内的控制方式有以下几种:调节发动机输出转矩,制动驱动轮以及锁止差速器。这些控制方式的目的都是调节驱动轮上的驱动力矩。
另外,在驱动轮滑转时,ASR系统自动向驾驶员发出警报(报警灯),提示不要猛踏加速踏板,注意转向盘操作。
四、影响汽车通过性的因素
8、驱动防滑系统
ASR:保证汽车驱动附着条件,充分发挥驱动力,保证汽车的驱动稳定性。
ABS:汽车制动效能和稳定性。
ESP:ASR+ ABS
四、影响汽车通过性的因素
9、驾驶方法
在松软路面上应该低速并匀速前进。
1)低速稳定直线行驶,少换档。
2)行驶到好路时提高车速。
3)合理使用自锁差速器。(提前)
4)涉水时应保护电气,曲轴箱通风和空滤器及排气管。
四、影响汽车通过性的因素
第二节 汽车行驶平顺性
路面
汽车

概述
汽车在运行过程中,路面不平等原因引起汽车振动,它影响舒适性和身体健康。
保持振动环境的舒适性,以保持驾驶员在复杂行驶和操纵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准确灵敏的反应。
汽车的平顺性影响“ 人-汽车”系统的操纵稳定性以及行驶安全性。
平顺性:保持汽车行驶过程中乘员所处的振动环境具有一定舒适度的性能,并保持货物的完好无损。
评价方法:根据乘员舒适程度评价
汽车振动系统及其评价指标
-振动系统-输出-评价指标
输出:悬挂质量或人体加速度、车轮动载荷。
评价指标:人体对振动的响应、轮胎的接地性。
输入:路面不平度、车速。
振动系统:弹性元件、阻尼元件、质量。
人体的基本运动****惯:
人体****惯的步行时,身体上下运动的频率为60-85次/min,即1-,-。
货物运动:
车身振动加速度不能大于1g。
乘员舒适程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