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有余数的除法学情分析(作业).doc

格式:doc   大小:2,376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有余数的除法学情分析(作业).doc

上传人:wc69885 2017/5/18 文件大小:2.3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有余数的除法学情分析(作业).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学情分析宾阳县思陇镇中心学校磨相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过: “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我将会说,影响学****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可见,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在设计这节课时,学生学****的起点应该定在哪里呢?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了解多少?下面我们从以下三点进行本课的学情分析: 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二、学生对新知的感知情况;三、对课堂教学的思考。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一)在学****有余数除法前,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了分物,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在二年级《表内除法》的学****中,学生已经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知道要把一些物体 等分, 可以用除法计算。初步认识了除法,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表内乘除法计算。(二)、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如何?我们通过三道前测题进行了解: 第一题检测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第二题检测学生解决平均分及包含除这两种类型题的掌握情况,两道题的正确率能达到 96% ,说明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对平均分的含义及用除法解决的两种类型题的掌握都比较扎实。 3、第三题前测主要考察学生能否根据除法算式进行操作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解释除法算式的含义。在圈一圈环节出现了两种分法, 一种是把小船每 3 只分一份, 可以分成 5 份,即包含分。人数占 70% 。另外一种是将 15 只小船平均分成 3 份,每份是五只。人数占 30% 。两种圈分方法表示着除法的两种意义。但在根据具体情境解释除法算式的意义时,出现一种现象,有 71% 的学生将算式的意义描述为:把 15 平均分成 3份, 每份是 5。仅有 8% 的同学描述为:把 15 只小船每 3 只分一份, 可以分成 5份,有 12% 的同学描述的不沾边或没有进行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更倾向包含分的圈法,但在语言表征时却很容易将两种意义混淆。也许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从行为和图的阶段过渡到抽象、概括的语言表征阶段还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也引发我们思考:有余数除法是除法的一种非整除形式,除法中的这两种类型在有余数除法中当然也要考虑,那么采用哪一种类型和孩子进行第一次碰面更合适?显然,基于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学****有余数的除法起点从包含除学****更加水到渠成。二、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感知情况。前测设计: 13 个苹果,四个装一袋,能够装( )袋,还剩( )个,算式是() 1、从测试数据看出孩子进行圈一圈完成比较好。填空答案正确率很高。在算式的撰写中,能正确写出 13 ÷ 4=3 …… 1 的占了 45% , 其他错误写法占 55% , 虽然孩子没有接触过“余数”这个概念,但是在实际的分物过程中有剩余的现象在生活中接触过不少,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余数”的概念是朦胧的,不够清晰,通过与学生访谈,能正确写出算式的学生大多是书上见过,模仿着写,对其意义了解并不清晰,所以,对余数概念的理解与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是旧知与新知的交汇区。是本节课学生面临的新挑战。三、基于以上情况的了解,我们对课堂教学提出两点思考: 1 、对于概念理解的困难点,如何能让学生对“余数”概念的理解更充分? 思考: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和已有生活经验让孩子建构有余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