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

格式:doc   大小:114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7/5/18 文件大小:11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穴位注射疗法用具及常用药液它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结合近代医药学中的药物药理作用和注射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疗法。 1、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为 1ml( 用于耳穴和眼区穴位)、 2ml 、 5ml 、 10ml 、 20ml ;常用针头为 4-6 号普通注射针头。 2、常用药物: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黄芪注射液、板蓝根、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 B1 、 B6 、 B12 ,维生素 C、 K3 等; 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用水等。作用: 1 、止痛作用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证实, 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 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 产生针感信号, 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脊髓和脑, 产生诱发电位, 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 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的活动, 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 其中有止痛作用的 5- 羟色***、内源性吗啡物质, 这些物质的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2 、防御作用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 主要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理有关。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形物质, 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3 、调整作用穴位注射对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如对消化系统的调整作用, 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 调整消化液分泌, 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 其调节作用是双向的, 当功能亢进时, 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 当功能低下时, 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穴位选择 1、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进行辨证选穴。 2、作为水针的特点,临床上常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触诊检查的部位一般是背腰部的背俞穴,四肢部则沿经络循行路线触摸,尤其是原穴、郄穴、合穴等特定穴部位及一些经验穴。有压痛等阳性反应者,注入反应点往往效果较好,反应不明显者,也可取有关俞、募、郄穴进行治疗。 3、软组织损伤者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较长肌肉的肌腹或肌腱损伤时,可取肌肉的起止点;腰椎盘突出症,可将药液注入到神经根附近。 4 、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 4 个主穴依次是足三里、曲池、肺俞和血海,配穴频率最高的两个是血海和大椎。操作方法 1、操作程序: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 2、注射角度与深浅: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组织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注射的深浅。同一穴位可从不同的角度刺入。也可按病情需要决定注射深浅度,如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成一“皮丘”;腰肌劳损多在深部,注射时宜适当深刺等。 3、药物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 - ,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 2-15ml ;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如软组织劳损时,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 10-20ml 以上,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较小, 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 1/10-1/3 。中药注射液的常用量为 1-2ml 。 4、疗程: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应强烈者亦可隔 2-3 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 10次为一疗程,休息 5-7 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疾病水针疗法的应用范围较广,我科室主要对以下疾病运用本法治疗: 1、痹证: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 2、神经系统:头痛、睡眠障碍、面神经麻痹; 3、消化系统:胃痛(胃下垂、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痢疾等; 4、呼吸系统: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刮痧技术操作规程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 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刮拭要点(五度一方向): 角度:刮板与刮拭方向保持 45度—90度进行刮痧。长度:刮痧部位刮拭时应尽量拉长,如背部每条 6—15厘米力度:力量适中均匀速度:适中程度:一般刮拭 20次左右,以痧痕为度,停止刮拭。如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 不可强求。总原则: 1)一般头部、颈部、背部、胸部、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