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北师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蚂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理解并学习文中对蚂蚁生动传神的描写。
过程与方法
1 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掌握顺带复习一下梁实秋的《猫》的片段。
,生发感悟
这是一只坚定的蚂蚁,一只胆怯的蚂蚁,一只幸福的蚂蚁,当他意外的发现饼干屑的时候,他快乐的就要晕过去了,这种幸福多么货真价实,就像我们做学生的考试都考一百分,当老师的能把每一个孩子都教会,做乞丐的天天都能要到三顿饱饭。一只勤劳的蚂蚁努力的搬运饼干屑,为自己储存过冬的粮食,作者为什么不赞美他?把这篇文章写成赞美蚂蚁的不行吗?
学生大部分会回答,那样就陷入俗套了。接着进一步去追问:
作者在居高临下冷静观察这只幸福的蚂蚁的时候他想到了什么呢?(一根手指顷刻之间就能将他捻成碎末)
嗯,作者用一根手指就能结束这只蚂蚁的幸福。
哎!这只蚂蚁的幸福简直是太渺小,太廉价了,在我们人类看来,简直微不足道,难怪作者不去赞美。
同学们,你现在觉得幸福吗?(努力引导学生让他们说出幸福)
2022年5月12日,很多像你们一样感到幸福的孩子坐在教室里认真的学习,哪想到一场地震就轻易的结束了他们的幸福,就在今年7月8日,两名品学兼优的浙江中学生王琳佳和叶梦圆,她们幸福的飞往美国去过夏令营,不想飞机失事,客死异乡,原来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我们的幸福和蚂蚁的幸福都是这么的不堪一击。从这个意义上讲,你认为我们和蚂蚁有区别吗?
明确没有区别,而且还极为相似,都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在黑板上板书: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写在感慨的下面。)
由此看来,小小的蚂蚁竟然让作者悲从心生了,原来从这只小小的蚂蚁身上也能看出我们人类自己的渺小和脆弱,看出我们所谓的幸福的虚无和飘渺,那么就让我们用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去读课文的第六到第九段,为蚂蚁也为我们自己。
(学生齐读)
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我明明是看了蚂蚁才生发出的悲情,不能写成蚂蚁是令人感动的动物吗?(由蚂蚁生发的对人生和人的感慨,而不是蚂蚁做的事情让人感动)
既然是感慨,那么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想法,你看到这只搬运饼干屑的蚂蚁的时候,你的感慨是什么?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由蚂蚁通过联想,想到人,想到蚂蚁和人的共性进而生发感慨,这样的写法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感悟式写法,写文章要想有所感悟,必须借助联想,同时联想还得有恰当的契合点。《蚂蚁》就以“自足于眼前幸福,无法主宰命运”为契合点,个人的感悟要有特殊性,不要落入俗套。我们要像南帆一样,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你笔下的动物就可能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但这必须建立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
中华民族是很有创造的民族,看到了蚂蚁还创造出了“蚁族”这个新词,大家知道什么是蚁族吗?
蚁族名称的由来:
“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首先,蚂蚁是一种爬行的微型昆虫,有着群居的习惯和天性的挖洞本领,坚实的堤坝也能被蚂蚁破坏,所以自古道千里之洪始于蚁患。对人类而言,蚂蚁也是一种害虫。蚂蚁具有较高的智商。据相关研究表明,蚂蚁有26万个脑细胞,在所有的昆虫中,是最聪明的物种。蚂蚁的高智商能用来描绘该群体所具有的“高知”、“受过高等教育”等特点。其次,蚂蚁属群居动物,一个蚁穴里常常有成千上万只蚂蚁,这也与该群体在物理状态下呈现出聚居生活的特征相吻合。此外,蚂蚁很弱小,但若不给予其足够的重视,蚂蚁也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如蚁灾),因此有人称蚂蚁为“弱小的强者”。蚂蚁这些特点与该群体弱势、低收入、不被人关注,易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等方面极为相似。
此外,蚂蚁还有许多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优点,而恰恰是这些优点,与该群体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比如蚂蚁永不言弃的精神:如果我们试图挡住一只蚂蚁的去路,它会立刻寻找另一条路。要么翻过或钻过障碍物,要么绕道而行。还比如蚂蚁所具有的期待情怀:整个冬天蚂蚁都憧憬着夏天。在严冬中,蚂蚁们时刻提醒自己严寒就要过去了,温暖舒适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即便是少有的冬日暖阳也会吸引蚂蚁们倾巢而出,在阳光下活动活动筋骨。一旦寒流袭来,它们立刻躲回温暖的巢穴等待下一个艳阳天的召唤。此外还有蚂蚁勤勤恳恳、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等等。这些特点,都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真实写照。
四总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