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docx

格式:docx   大小:4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docx

上传人:maritime_4 2022/6/23 文件大小:4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一、黄土的分布及特征
黄土分布广泛,在欧洲、北美、中亚等地均有分布面积达1300万km2,占 %以上。我国是黄土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总面积约64万km2。西 北、华北、山东、内蒙古及东北等地均有分布。黄晚更新世末期和全新世黄土多为中等偏高,有的甚至为高压缩性 土,新近堆积黄土的压缩性多数较高。
4、 黄土的抗剪强度
黄土的抗剪强度主要取决于土的含水量和密实程度。当含水量越低,密实程 度越高,则抗剪强度越大。当黄土的天然含水量低于塑限时,水分变化对强度影 响最大,随含水量的增加,土的内摩擦角和黏聚力都降低较多,但当天然含水量 大于塑限时,含水量对抗剪强度的影响减小,而超过饱和含水量时,抗剪强度变 化不大。当土的含水量相同,则密实程度越大,即土的干重度越大,抗剪强度越 大。在浸水过程中,黄土湿陷处于发展状态,此时,土的抗剪强度降低最多,但 当黄土的湿陷压密过程已基本结束,此时土的含水量虽然很高,但抗剪强度却高
于湿陷过程。因此,湿陷性黄土处于地下水位变动带时,其抗剪强度最低,而处 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黄土,抗剪强度反而高些。
四、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原则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 的设计和施工按建筑物的类别及场地的湿陷类型、等级相应提出了不同的措施要 求。其中设计措施分为地基处理措施、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各类建筑物的设计 应根据建筑物的分类和场地土的湿陷类型、湿陷等级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 措施。地基处理措施主要用于改善土的物理学性质,减少或消除地基的湿陷变形; 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一般用于地基不处理或用于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建筑,以 弥补地基处理的不足。
对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或对不均匀沉降有一定限制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 筑物,即乙类建筑物,设计措施的原则是当地基发生湿陷时,能保证主体结构安 全,次要部位易于修复。在II级,111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乙类建筑及丙类建 筑物,若以地基处理为主时,其处理厚度应控制剩余湿陷量分别小于20 cm和30 cm,并且应采取适当的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如以防水措施为主时,仍不能忽视 地基处理的重要性,尽量减少地基的剩余湿陷量,以保护防水措施免遭破坏。
甲律 A KA r&LlaXtfa 曰曰
P 5 财以 JQO-i
五、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很多,在不同的地区,根据不同的地基土质和不 同的结构物,地基处理应选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在勘察阶段,经过现场取样,以 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判定属于自重湿陷性黄土还是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以及湿陷 性黄土层的厚度、湿陷等级、类别后,通过经济分析比较,综合考虑工艺环境、 工期等多方面的因素。最后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经过优化设计后, 确保满足处理后的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变形条件的要求。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依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推荐有换填垫层法、重锤表面夯实法、强夯法、预浸水法、挤密法、桩基础法 等。
1、换填垫层法
换填垫层法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应根据建筑体型、结 构特点、荷载性质、岩土工程条件、施工机械设备及填料性质和来源等进行综合 分析,进行换填垫层的设计和选择施工方法。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