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赵括纸上谈兵
篇1: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赵括纸上谈兵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赵括纸上谈兵
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了一道奏章,恳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假如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恳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确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非常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吩咐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需迎头打回去。敌人战胜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胜利,就隐私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有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舍命追逐。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倒戈。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篇3:纸上谈兵主子公赵括
赵括纸上谈兵 终得一败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假如用他为将,他肯定会使赵军遭遇失败。” 果真,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旁边)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旧很有方法,使得 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胆怯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 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变更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纸上谈兵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中。只知道依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篇4:纸上谈兵主子公赵括
长平秦赵两军相持而不战,已近半年。由于秦军远离本土,粮尽草绝,眼看就不击自溃。无奈,秦将王齿只得派人回朝向秦王以实禀报军情,秦王问丞相范瞧怎么办,范瞧说:“廉颇老将,用兵持重。若此人不去,上党,我们怎么也夺不回来。”
秦王:“去廉颇,丞相你有良策吗?”范睢:“我有‘反间之计’……”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不久,秦王派出间谍潜入邯郸,散布出这样一种谣言:赵将唯马服君最良。其子赵括勇过其父。若使为将,诚不行挡。廉颇老而怯,屡战俱败,为秦兵所逼,不日将降秦矣!这谣言,搅得赵国上下,君君臣臣,不得安静了。
原来,赵孝成王早就怀疑廉颇懦怯,早就想换一个人到长平去把廉颇顶替回来,可苦于朝中已无良将。所以,当“谣言”传到他耳中之后便立即召赵括上朝。他问赵括道:“寡人听说,你的英勇超过你的父亲。想让你到长平去迎击秦军,你有取胜的'把握吗?”
赵括神气地回答道:“秦王若派武安君为将,要取胜,尚须要我筹划一番。可眼下是王齿为将,战胜他不在话下!”
“你为何这样说呢?”赵孝成王又问。
赵括说:“武安君白起率 领秦兵,在伊阙,战胜了韩国和魏国的军队,斩魏国兵将24万;接着,他再攻魏,占了魏国大小60座城池;随后,他又南下攻打楚国,并占据了楚国的京都鄢 郢;再后,他又攻打魏国,斩魏国兵士13万;攻打韩国,占韩国5座城……可以说,他战必胜,攻必取,威名很大。因此,我若与他对垒,可能输赢难分,所以, 要取胜,尚费筹划。而那王齿,因廉颇懦怯,才敢于深化。他如遇到我,则如秋叶遇到强风,他不是我的对手。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