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文档名称:

梁实秋《雅舍小品》馋、味精.docx

格式:docx   大小:48KB   页数:3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梁实秋《雅舍小品》馋、味精.docx

上传人:圭圭 2022/6/24 文件大小:4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梁实秋《雅舍小品》馋、味精.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梁实秋《雅舍小品》馋、味精
篇1:梁实秋《雅舍小品》馋、味精
梁实秋《雅舍小品》馋、味精

馋,在英文里找不到一个非常适当的字。罗马暴君尼禄,以至于英国的亨利八世,在大宴群臣的时候,常见其撕下一根根又粗又壮的鸡腿,举起来大嚼,旁若好掐下来烹鱼。鱼季过后,青蛤当令。紫藤花开,吃藤萝饼,玫瑰花开,吃玫瑰饼;还有枣泥大花糕。到了夏季,“老鸡头才上河哟”,紧接着是菱角、莲蓬、藕、豌豆糕、驴打滚、爱窝窝,一起出现。席上常见水晶肘,坊间唱卖烧羊肉,这时候嫩黄瓜、新蒜头应时而系。秋风一起,先闻到糖炒栗子的气味,然后就是馋烤涮羊肉,还有七尖八团的大螃蟹。“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过年前后,食物的丰富就更不必细说。一年四季的馋,周而复始的吃。


馋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现象,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
味精
味精是外国独创的,最初市上流行的是日本的味の素,后来才有自制各种牌子的味精上市取代了日货。
“清水变鸡汤”,起初大家认为几乎是不行思议之事。有一位茹素的老太太,无论如何不愿吃加了味精的东西,她说有人告知她那是蛇肉蛇骨做的,否则焉有那样好的味道?她越想越有理,遂坚信不疑。又有一位老先生,也以为味精是邪魔外道,只有鸡鸭煮出来的高汤才是调味的妙品。他吃面馆的馄饨,赞叹不已,认为那汤是纯粹的高汤,既清且醇。直到有一天亲眼望见厨师放进一小勺味精,他才长叹一声,有一向受骗之感。
其实味精并不是要不得的东西。从前我有一位扬州厨师,他炒的菜硬是比别人的好吃。我到厨房旁观他炒白菜。他切大白菜,刀法好,叶归叶,茎归茎,都切成长条形,茎厚者则斜刀片薄。茎先下锅炒,半熟才下叶,加盐加几块木耳,加味精,掂起锅来翻两下,立即取出,色香味俱全。


大凡蔬菜,无论是清炒或煮汤,皆不妨略加味精少许,但重量肯定要少。味精和食盐都是钠的化合物,吃太多盐则口渴,吃太多味精也同样的口渴。我们常到餐馆吃饭,回到家来肯定要大量喝茶,就是因为餐馆的菜几乎无一不大量加味精。甚至有些餐馆做葱油饼或是腌黄瓜也羼味精!有些小餐馆,在临街的柜橱里陈设几十个头号味精大罐(多半是空的)以为号召,其实是令人望而生畏。
现在有些人懂得要少吃盐的道理,对味精也有戒心。但是一般人还不甚了了。餐馆迎合顾客口味,以味精为讨好的捷径。常见有些食客,谆谆叮嘱侍者:“菜不要加味精!”他们没有了解餐馆的结构。一般餐馆人员分为柜上、灶上、堂口三部分。各自为政,很少沟通。关照侍者的话,未必能刚好传到灶上,灶上掌勺的大师傅也未必肯理。味精照加,叮嘱的话等于白说。
国人嗜味精成了风气,很多大大小小的厨师到美国开餐馆,把滥用味精的恶****也带到了美国。中国餐馆在美国,原来是以“杂碎”出名,虽然不登大雅之堂,却也相安无事。近年来餐馆林立,味精泛滥,遂引起“中国餐馆症候群”的风波,有些地方人士一度排斥中国餐馆,指控吃了中国菜就头晕口渴恶心。美国佬没吃过这样多的味精,一时无法容纳,所以有此现象,稍后****惯了一些,也就不再嚷嚷了。
国内有些人家从来不备味精,但是女佣会偷偷地自掏腰包买一小包味精,藏在厨房的一个角落,乘主子不防,在菜锅里撒上一小勺。她的理由是:“不加味精不好吃嘛!”


梁实秋《雅舍小品》书评
传统大家庭成长起来的老先生从小寒窗苦读,诗书继世,难免有点文人的清高,讲究的是“春韭秋菘”的精神追求。他从小就看不上过年给小孩子们吃的沾了灰的桃脯蜜饯;别人“姑娘爱花,小子要炮”,他不,他最难忘的消遣是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放风筝。老先生对环境的脏乱差特别介意,曾数次讥讽国人种种不卫生的恶****对乱丢垃圾和随地遗矢深恶痛绝,但最看不上的,当然还是“社会上各阶层的垃圾”,比如写匿名信的,白胖的社会寄生虫们,“误入仕途”者媚上欺下的“帘子脸”,旁若无人者的大声聒噪,街头雇人力车锱铢必较的残忍心态。但有些时候这份清高则显得过于苛刻,比如《画展》一篇,简直可说是极尽挖苦揶揄之能事了,说画展全作商业考量,其胜利“在画法上是之谓画蠢”,实在有失公道。笑“树小墙新画不古”的暴发户形容粗鄙,说人家“脖梗子上明显的露出三道厚厚的肥肉折叠起来的沟痕”,又引孔尚任《桃花扇》里的曲子说“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来宾,眼看他楼塌了”,还真不厚道。至于《虐待动物》一篇, 末尾非要把防止虐待动物和防止人类的相互残杀对立起来,叹“厚此薄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