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弘扬.doc

格式:doc   大小:82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弘扬.doc

上传人:啊的生娃娃AN 2017/5/20 文件大小:8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弘扬.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弘扬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六大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课题。他说: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此后, 有许多文章发表, 就如何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 谈了很好的意见; 但遗憾的是,这些文章都没有谈到国民的历史教育问题。实际上, 离开了历史教育, 所谓民族精神的培育云云, 因缺少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这一基本的承接面,多半将成了空话。论文联盟。应当说,报告对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内涵的概括是十分精辟的,尤其是强调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更显深刻。离开了爱国主义,所谓“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等等, 都将因缺乏民族特质的整合, 而泛化***类多有的优长, 无由彰显“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什么? 按列宁的 2 说法, 就是人们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的深厚感情。可见爱国主义的核心, 说到底, 就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培育国民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是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前提, 而这些舍历史教育无由。这个道理早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我国志士仁人就已经提出来了。“民族精神”的概念源于西方。在 18 世纪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思潮中,莫泽尔发表《论德意志民族精神》一文, 最早提出了“民族精神”的概念。他认为德意志人民只有在这一民族精神的激励下, 才可能万众一心去实现民族统一和重新恢复其光荣与强大。该文引起了轰动, 民族精神问题从此为国人所关注。随着甲午战争后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理论传入中国, 民族精神问题也成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我国志士仁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19 04年《江苏》就发表了长文《民族精神论》。作者指出,一个民族的兴衰最终取决于其精神的强弱,西方各国所以强盛是因为 18 世纪以来它们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精神。关于国民精神, 时人又称国魂、民族魂等。何谓民族精神? 当时少有明确的界说, 不过从《浙江潮》上发表的著名的《国魂篇》赞美“冒险魂”、“武士魂”、“平民魂”以及“爱国心”、“统一力”来看,时人所谓民族精神的内涵大致包括:团结爱国的精神、变革进取的精神、民主自由的精神、反抗压迫的精神, 其中最重要的核心精神 3 是爱国主义。所以, “铸国魂”、“爱祖国”、“祖国主义”的呼声, 风靡一时, 成了时代最强音。《二十世纪之支那》的发刊词写道:“是则吾人之主义, 可大书特书曰: 爱国主义。”至于怎样培育民族精神, 人们的认识相当一致, 那就是要借重历史教育。上述《民族精神论》一文说:“民族精神滥觞于何点乎? 曰其历史哉,其历史哉。”章太炎认为,一些醉心欧化的人所以少爱国心, 原因就在于对中国历史无知,“因为他不晓得中国的长处, 见得别无可爱, 就把爱国爱种的心,一日衰薄一日。若他晓得,我想就是全无心肝的人, 那爱国爱种的心,必定风发泉涌,不可遏抑的”。( 注:汤志钧编: 《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 1979 年版,第 295 页。)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人们视中国历史文化为最可宝贵的国粹与民族的根,强调要研究国学, “爱国以学”。章太炎在流亡日本生活极端困难的情况下, 仍坚持讲学, 其目的就是要在有为的青年中传承民族的根,培育民族精神。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正是中华民族初步觉醒和面临危亡的时刻, 志士仁人揭出了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课题;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的今天,我们党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目标的同时,又一次揭出了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课题, 这并非历史的偶然巧合,而是反映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进一步成熟。因时代的局限, 当年志士仁人对民族精神的认知, 不可能十 4 分周全正确, 但就其自觉地提出了这一重大的时代课题并作了自己的努力而言, 毕竟又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应当在继承前人认知的基础上, 进一步深化对培育民族精神问题的认识。我以为,就历史教育与培育民族精神的关系而言, 可以提出以下几点: 其一,历史教育是实现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固然有不同的内涵,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 却是一脉相承。这是一个民族能够自立于民族之林, 竞存于世界的根之所在。章太炎曾说过爱国主义好似庄稼, 需要施肥、浇水才能成长, 而历史教育就是为爱国主义施肥浇水, 作培植根的工作。这是十分深刻的见解。所以我曾多次表述过这样的观点: 历史教育是最基础、最有效的爱国教育。它像贵如油的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