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学的读后感范文_心得体会
大学读后感1
再次拿起高尔基的《我的大学》是在我自己的大学生活已经完成了她的二分之一,正在她路程的四分之三的地方急驶的时候。上一次感受高尔基的“大学”是在我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时候,两年的大学
大学的读后感范文_心得体会
大学读后感1
再次拿起高尔基的《我的大学》是在我自己的大学生活已经完成了她的二分之一,正在她路程的四分之三的地方急驶的时候。上一次感受高尔基的“大学”是在我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时候,两年的大学生活让我成长了很多:少了一些稚气,多了一些成熟;少了一些莽撞,多了一些稳重;少了一些迷茫,多了一些坚决。当沾沾自喜的我再一次拿起这本沉甸甸的书,重新感受书中的沉重和阿廖沙在自己大学生活中的经受,才知道自己的大学生活是如此薄弱,这份薄弱除了来自于与阿廖沙的“大学”经受的天壤之别,更来自于因缺少书籍的滋养而丢失的厚重。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三部曲中最终完成的一部,作品表达了少年的阿廖沙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幻想破灭之后,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和搬运工人、小偷、乞丐一起生活,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他进入了一所天地宽阔的“社会大学”,在那里学到了在有围墙的大学里学不到的学问,经过苦痛的思想探究,最终成长为一个革命学问分子。作品写出了他在大学时的生活和成长。他在成长过程中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也经受了各种各样的事,他们在阿廖沙的生命的长河里或是扬起了一道道的涟漪,或是激起一朵朵的水花。在这条生命的长河里,书籍伴随他走过饥饿,走过无望,甚至走过死亡线,掀起一阵阵气概滂薄的波浪,让他的生命长河长久激荡。
虽然说书是伴随着阿廖沙一路走来的朋友,但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惜,这一路他们走得并不简单。在那个黑色的年月和黑色的环境里,一方面是沙皇的文化高压政策,使书成为是一种禁品,政府像镇压革命一样,实施全面的压制政策,所以对于阿廖沙这样的穷人来说根本上是无书可读的,接触到优秀的书籍无疑就像是淘金一样的困难;另外,由于生活所迫,阿廖沙不得不常年的为生计不断地奔波,白天里除了吃饭,时间全被自己的老板剥夺了。但就是在这种无书可读,无时间读书的条件下,阿廖沙完成了在我看来根本是完全没有一丝盼望的事——他不仅读了书,而且读了许多,这个数目不是坐拥石大“皇家”图书馆,能够随时借阅上万本藏书的我所能实现的。想起阿廖沙的读书条件和他为读书付出的`努力,我至今还会唏嘘不已。没书可读的他,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着他能接触到的全部带有文字的东西,哪怕是一张用过的废纸。当他看到杂货铺老板捷林柯夫那满密室的藏书时,眼睛里的渴望与内心的欣喜使始终处于故事之外的我感到震动,此后的他就成了捷林柯夫的常客,常常会“偷懒”跑去看书或者借回来偷偷地看。没有时间读书,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努力吸取借来的书中的一切,就像是饥渴了很久的人初逢甘泉一样,不知疲乏,更不知休息。晚上看书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光源问题,仆人的吝啬不许他多用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