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大连地区碳酸盐岩岩溶发育规律.doc

格式:doc   大小:101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连地区碳酸盐岩岩溶发育规律.doc

上传人:2072510724 2017/5/21 文件大小:10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连地区碳酸盐岩岩溶发育规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大连地区碳酸盐岩岩溶发育规律摘要:本文总结了大连地区的碳酸盐岩的发育形态和规律, 其岩溶形态有溶洞、溶隙、溶芽、溶蚀漏斗和岩溶洼地, 岩溶发育部位在平面上与断裂、褶皱构造密切相关。本文总结的岩溶规律对工程建设选址及可研阶段勘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论文关键词:大连地区, 碳酸盐岩, 岩溶发育规律一、引言碳酸盐岩岩溶各类工程建设不利,其溶洞、溶孔、溶隙( 尤其是隐伏的) 在各类工程勘察中较难查清。大连地区为我国重要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近年来重要工程建设较多。笔者综合多年来大连地区工作实践, 总结了该地区碳酸盐岩岩溶发育规律。二、区域岩溶发育概况大连地区裂隙岩溶主要发育在震旦亚界,寒武系、奥陶系以及辽河群大石桥组地层中,岩性为灰岩、矽质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粉晶灰岩、鲕粒灰岩、砾屑灰岩、白云岩和大理岩等。该类岩石质地坚硬, 中厚~厚层状结构, 岩溶较发育,为弱~强岩溶化。区内广泛分布着碳酸盐岩地层,隶属复州~大连凹陷构造单元, 为晚元古界~古生界盖层。除了具备典型的北方温暖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型溶蚀~侵蚀的特征外, 还具有独特的滨海半岛缓慢升降海蚀、溶蚀的特点。在地质构造、古地貌、古气候、古水文地质条件、海陆变迁、海浪潮汐及岩性结构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和控制下, 不同程度地发育着岩溶现象。区内地表岩溶发育,主要岩溶形态有溶洞、溶隙、溶芽、溶蚀漏斗及岩溶洼地等。溶洞:一般均为干溶洞,较低部位的溶洞多被紫红色粘土充填。其中金州响水寺溶洞规模较大,溶洞发育长约 50m ,洞径 ~ ,洞内见有石钟乳,壁笼、石管等, 并有岩溶裂隙泉水( )溢出。溶隙、溶芽:常裸露于山前近海地带,如大连城山头等地。表层溶蚀裂隙发育, 溶芽、溶沟、溶槽遍布, 岩石顶面凸凹起伏,低洼之处常被棕红色粘性土充填覆盖。溶蚀漏斗:其形态发育各异,三道沟溶蚀漏斗深 7m , 上部呈椭圆形,半径 20~ 30m 。岩溶洼地:其形态规模较大,均为碳酸盐岩经溶蚀形成的岩溶洼地地形。区内经勘探与采矿揭露地下岩溶亦较发育。所见岩溶形态有溶隙、溶槽及溶孔、溶洞等, 它们既是区域岩溶裂隙水地下迳流和补给的主要通道, 又是各岩溶裂隙含水岩组的重要导水空间。溶隙、溶槽:溶隙多沿岩石节理、风化与构造裂隙发育, 一般浅部多以层状和垂直网脉状溶蚀裂隙为主, 深部及断裂构造部位则近于垂直发育, 多呈树枝状。一般宽度数毫米至数十毫米,常被红粘土等物质充填。在地下水作用下, 溶隙的进一步发育即溶槽,其揭露宽度一般 ~ 。溶孔、溶洞:多沿岩石层面和裂隙面分布,或发育在断裂破碎带中。溶孔(直径小于 20mm )一般呈网格状及蜂巢状形态分布, 发育极不均一, 稀若星点, 密如蜂窝。在溶蚀面处则分布密集, 且空间较大, 连通性较好。溶洞形态则多以拱形、楔形、胆囊状及不规则裂隙状,洞径 ~ m 左右, 并呈成层性, 其中沿断裂带及其它构造部位发育溶洞较大。溶洞常见有紫红色粘土及砂砾石充填。三、岩溶发育规律 1 、平面分布规律岩溶的发育在平面上分布具有普遍性和不均匀性,表现出一定的规律。长期古风化剥蚀与新构造运动是表层岩溶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勘察资料表明: 表层岩溶普遍发育, 在碳酸盐岩分布区, 不仅地表溶隙, 溶槽、溶沟及溶孔、溶洞遍布, 而且几乎所有的第四系覆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