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准确踩点方能高效.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准确踩点方能高效.doc

上传人:学习好资料 2022/6/24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准确踩点方能高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准确踩点方能高效
摘 要:如何在课堂里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破解“知道的幻觉”,学生动手操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笔者通过两次《可能性》一课教学,不断探索,不断提升。
关键词:学****主体;夯实拐点;动手操作
活现象,形成初步的随机意识。”
差别非常巨大。
2016年,笔者源于以前的听课经历,纠结于“学生学****统计的价值到底是什么”,笔者急于“培养学生从生活数据中获取信息的意识与能力”,虽然教学目标的主语是学生,但真实的主体是笔者自己,这样想当然式的目标设定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借班用的是当时三年级的学生),一节课,师生双方始终无法同步,失败是必然的。
在对学生的学****能力有了清醒认识的基础之上再次研读教材,所以才有了2019年的调整。
“以学生为主体”,不能只是说在嘴里,写在纸上,而要刻在心里,落实在行动里。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的关键在于找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主语是谁,其实没那么重要。
二、 不断追问——夯实知识的拐点
之所以在2016年,确定“研究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并尝试利用规律对未知进行一些科学合理的推断”这样的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笔者认为,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感受随机现象”“能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要求太低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完全高于这样的学****要求,实在有必要有所提升。可现实的教学结果却给了笔者当头一棒。
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别让“知道的幻觉”毁了你的学****和成长》,其中谈到认知神经科学家Frank Keil,所提出的“解释性深度错觉”(ioED)。大意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高估自己,认为自己知道很多东西,能够记得很多事物,但实际上,我们真正知道的、懂得的、记住的,可能远远低于我们的想象。按照文中的事例,细细反思自己,事实确实如此。
如果人们对于自己都会如此误判,那教师对于学生呢?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熟练准确地使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就代表他们已经准确地理解了数学意义上的可能性了么?2016年的教学经历证明还是有很多知识拐点需要夯实,所以才有了2019年的再次尝试。
追问一
教师出示一个密闭的纸盒,提问“猜猜里面装了什么?”后追问“要想确定盒子里到底装了些什么,你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前一个问题生活化,几乎没有任何数学价值。后一个问题,很明显,需要代入思维。学生想出了看、摇(听)、闻、摸等几种方法,并在互相争辩中比较着不同方法的可行性,思维明显开始被唤醒,自动为后面的数学游戏做好了铺垫。在数学课堂里,生活中的猜一猜理应逐渐过渡为理性的、有条理的、全面的思考(推理与判断)。
追问二
学生对于游戏规则并不陌生,对于游戏规则的意义也都能理解——保证游戏的公平性,从而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但生活中几乎很少需要学生亲自进行规则的设定。数学游戏同样是需要规则的,但规则由谁来设定呢?答案是确定的——学生,学生自主参与制定规则其实就是主动思考的过程。同时数学游戏的规则有其更为重要的意义,教师通过不断地追问“为什么要设定这样一条规则?”最终帮助学生理解规则公平——实验过程科学——结果真实可信(才可成为数学推理判断的依据)。
追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