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散热垫的制作方法
专利名称:散热垫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垫,特别涉及一种用以承载可携式电子装置并协助其散 热的散热垫。
背景技术:
中国台湾专利证书号第M36^97号专利揭露一种公知的散热垫,其承接座的上表扇20的吸取而通过开槽162且进入至腔室161内。之后,经由风扇20的带动形成风流,风 流沿着腔室161的弧状内表面扩散并朝上通过该多个出风口 33而排出壳体10外侧,以吹 拂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底部,并与可携式电子装置所产生的热量进行热交换,以达成散热的 功效。由于该多个第二隔板32及第一隔板31为上、下交错且间隔地设置,形成一种双层 的遮蔽机制,故散热垫外部的灰尘较不容易落入壳体10的内部,从而具有较佳的防尘遮蔽 效果。此外,第二隔板32的截面呈V字形,其两侧的斜面321具有导引风流的功用,使得风
4扇20产生的风流可沿着斜面321而较顺畅地朝外排出,而有利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散热作用。请再参阅图1及图3所示,栅体30可进一步包含多个肋条34,该多个肋条34与 该多个第一隔板31及该多个第二隔板32相互连接,以补强该多个第一隔板31及第二隔板 32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该多个肋条34呈纵向延伸且分别与该多个第一隔板31及该多 个第二隔板32垂直相交,但未有限定。[第二实施例]请参阅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处在于第一 隔板31’的截面呈V字形且其尖端部位朝下设置,而第一隔板31’的两侧分别形成一斜面 311,。由此,可利用第二隔板32两侧的斜面321及第一隔板31,两侧的斜面311,导引风 流,使其出风较为顺畅且同样达成较佳的防尘遮蔽效果。[第三实施例]请参阅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差异处在于第一隔 板31”的截面呈V字形且其尖端部位朝上设置,第一隔板31”的两侧分别形成一斜面311”。 换言之,第一隔板31”及第二隔板32的尖端部位为相对的设置。由此,可使风扇20的风流 更快速地且顺畅地朝外排出。[第四实施例]请参阅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处在于栅体30 分布于承载面11的全部面积。[第五实施例]请参阅图7及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差异处在于栅 体30仅包含多个第一隔板31’而未设有第二隔板32,第一隔板31’的截面呈V字形且其尖 端部位朝下设置,第一隔板31’的两侧分别形成一斜面311’,且该多个第一隔板31’之间形 成有多个出风口 33’。由此,同样可利用第一隔板31’两侧的斜面311’导引风流,使散热垫 的出风较为顺畅。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散热垫的出风较为顺畅,且在同时设有第一、第二 隔板时,还具有防尘遮蔽的效果。再者,由于盖体可分离地组装于组装槽,当散热垫使用一 段时间后,可将盖体自壳体拆卸下来,并对栅体进行清洗。惟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并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其设有一承载面及多个连通于该壳体内部的入风口;一风扇,其组装于该壳体内;以及一栅体,其设置于该壳体的承载面上且与该风扇相对应,该栅体包含多个第一隔板及 多个第二隔板,该每一第二隔板的截面呈V字形且其尖端部位朝下设置,该多个第二隔板 交错且间隔地设置于该多个第一隔板的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