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电信诈骗犯罪的心理预防
摘 要 电信诈骗是指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行为。利用电话、网络、短信等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账号盗用后冒充原主人像好友借钱也是常见手段,通过对你信息的知悉来降低人的警惕心 ,温水煮青蛙最后狮子大开口提出过分要求,但受骗者往往不知不觉就中招了,"骗子利用这些信息,实施精确诈骗。一开始聊天,往往先示好,让你放松警惕,然后慢慢地套话,把你引入事先设好的陷阱,然后编造借口让你汇钱。'心理学专家桑志芹说。
(三)针对"贪财'、"侥幸'心理
每个人多少都有"一夜暴富'或"钱生钱'的美好愿望,但如何处理能否冷静应对就因人而异。此类电信诈骗,最典型的就是"重金求子'、"恭喜中奖'等等骗术,称呼亲切、内容简单、落款严肃、充满诱惑,被害者往往都是贫苦底层人民,生活清贫郁郁不得志的人,正是生活的贫寒让他们出于中中目的渴望一夜暴富,面对"幸运中奖'的骗局一厢情愿自欺欺人的选择相信,另一边,罪犯一听到来电咨询,就得知"羊到位',接下来的事件发展可就由不得你了,他们往往通过身份转化、公证认证等方式把受骗人耍的团团转,乖乖交出"保证金'。
三、个人信息的心理防线
如今电信诈骗的手段层出不穷,信息诈骗手段翻新速度很快,骗术也在不断花样翻新,翻新的频率很高,有的时候甚至一、两个月就产生新的骗术,令人防不胜防。此时,不但要针对常见骗术做好针对工作,做好正确的处理应对。新骗术往往能混淆视野,在警戒之外很容易放松警惕,让你在自以为安全的情况下受骗。此时面对所有个人信息都要谨慎,特别是涉及财产安全的信息如银行卡账号密码,银行卡验证码等等信息一定要严苛死守不透半点风声,遇到复杂的情况时,一定要向可靠地官方组织、向公安局、向有见识的长辈请教,不可在冲动时做出决定,万万不能武断行事。记住:正义的财富都是心血的结晶,神圣不容侵犯。宁可牺牲效率,也要保证安全。
笔者曾亲身经历过电信诈骗,所幸没有受损。当时一个自称"当当网客服'的男子主动打电话过来,念出了笔者的书名、网名、地址信息和购买的书籍后说道"信息核实无误'、"书籍需办理退货手续'、"请加上客服做退货处理',随后挂断了电话。即使该男子核实的信息属实,但笔者保持着正常的警惕心理,没有听从对方的命令,而是登陆了当当官网看物流查询,结果发现退货一事纯属无中生有,当当官网上显示一切正常。于是笔者立即挂断了电话,拒绝了"客服'的好友请求,保护自己建立心理防线,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据《中国网络诈骗犯罪大数据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平均每分钟800人。而在被骗的群体中,男性占到了百分之六十三点七,女性占到了百分之三十六点三,且被骗者多是90后。被骗的金额男性平均被骗1869元;女性平均被骗2433元。这组数据就能体现两性心理防线的区别:男性心理防线较弱,所以受骗率高于女性,但是构建重建迅速,所以损失低于女性;女性心理防线较强,受骗率较低,但是一旦攻破便很难重建,所以往往在被骗取了高额财产后才恍然大悟悔不当初。其实,面对诈骗受骗者不是没有警觉,而是面对诱惑和胁迫,选择了一厢情愿的相信,自己打破了自己个人信息的心理防线,犯罪分子才得以长驱直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