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特征[ 摘要] 语文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播,语文教育文化传播具有以下特性:文化传播功能的基础性,传播内容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化约性, 传播价值的主导性, 传播形态的生活化和实践化,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传播环境的特定性。[ 关键词] 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特性[ 中图分类号]H1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8353(2011)02 - 0051 - 04 语文教育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态,也是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文化并不断地传播开来, 在文化传播中, 教育得以从原初自然状态下的口耳相传发展到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在学校语文教育的发展中, 优秀文化不断得以发扬光大, 文化借助于语文教育得以昌盛,语文教育借助文化得以丰厚和更加有意义。一般认为, 文化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形态存在和发展着。就语文教育的范畴而言, 文化更多的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传承和发展是在享有当下物质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以制度文化( 其中主要是教育制度文化) 为依托进行的。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就是为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 2 在教育过程中传播社会所提倡的主流文化、兼以传播其他优秀文化的过程, 是师生在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对语文课程所涉及的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的初识、理解、互动、共享和创造的过程, 是师生围绕着文化积极对话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文化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化, 是经过教育者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精心选择的文化, 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呈现出若干特征。一、传播功能的基础性基础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态,是其他教育形态的基础。 2001 年6月8日, 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也就是说,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由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对基础教育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阶段。何谓基础?《说文解字》解释说:基, 墙始也, 意为墙的起始阶段;础, 踬也,踬, 柱下石也, 意为垫在柱子下面的石头。从本义上看, 基础是指建筑物的根脚; 从引申义看, 基础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 就基础教育的基础而言, 是指学生一生发展的根本和起点。我国古代就重视教育的分层,强调基础的作用。《学记》提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 3 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小成就是古代教育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在能力、志趣、学业、交往等各个方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而至九年知类通达, 强立而不反, 谓之大成。在我国基础教育中, 一直坚持基础的路径,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 从强调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到实施素质教育无不是对基础的重视。新旧世纪之交, 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的空前重视使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新课程显示了其勃勃生机。语文课程在继承以往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主张和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对交际工具的明确界定是对以往语文课程工具性在语文本体框架内的新认定, 避免了以往对语文课程工具性的混乱认识和无所适从的工具性的教学实践,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 交际是语文作为工具的基础。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 其基础性作用是以语文基础性的文化来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语文教育的基础文化是立人的基础, 是人得以提升的基础。作为交际工具和立人工具的语文都是文化, 因而,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素养隶属于广义的文化素养, 基础教育的 4 语文素养其实也是基础的文化素养。普通高中是服务中成之人的教育, 培育学生超越最基础的文化素养, 但又不是专门化的基本素质, 使之实现中成。也就是说, 普通高中还是基础教育, 不过是在最基础的义务教育基础上的一个中成的提升,还没有达到专门化的文化素质的层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在前言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 在课程基本理念里要求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在课程设计思路里要求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 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从各个角度强调基础性, 充分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发展功能。这样, 作为紧密联结在一起的两个层次, 小成和中成共同构成了教育的基础, 构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所以, 从功能上看, 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具有基础性,它使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局限于基础的框架内, 不会导致过度的文化解读和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