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登岳阳楼
杜甫
(1)洞庭湖位于湖南北部,长江南岸,面积广大,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基地之一。
背景资料:
(2)岳阳楼,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高三层,下瞰洞庭湖,碧波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始建于唐登岳阳楼
杜甫
(1)洞庭湖位于湖南北部,长江南岸,面积广大,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基地之一。
背景资料:
(2)岳阳楼,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高三层,下瞰洞庭湖,碧波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始建于唐,以宋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而著名。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其由公安漂泊到岳阳,此诗是其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背景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以“昔闻”与“今上”对应,看似平常,却颇有深意在。“昔”指什么时候?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昔”,当指诗人的青年时代,又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首联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沧海桑田,壮志难酬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岳阳楼?而今却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都成了泡影,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昼夜漂浮在湖水中一般,写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
置身在这样的诗境,心灵受到震撼,胸襟为之开阔,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诗眼是?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
坼、浮
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两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坼”“浮”的表达效果
鉴赏语言
坼: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
分开,显示出洞庭湖的
磅礴气势
浮:有动态感,日月星辰随
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
落,图景雄浑壮阔。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前边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阔景象,而这里却是写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当时吐番犯边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了。
“凭轩”二字又巧妙地照应了诗中哪一句?
今上岳阳楼
意境:壮阔悲凉感情:怀才不遇 忧国忧民
首联:今昔对比
颔联:洞庭之景
颈联:身世之悲
尾联:家国之忧
主题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楼所见和洞庭湖景观抒发了诗人伤时忧世的情怀。
比较阅读
与夏十二登岳阳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遇赦途中
开头写岳阳楼四周宏丽景色,再把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于景中,然后写在楼上下榻﹑饮酒如在天上,最后写在风中起舞,潇洒自如.
诗境:杜诗沉郁悲壮
李诗明丽欢快
艺术风格:杜诗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
李诗用陪衬烘托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概括.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的后半是他只为个人的失意悲叹,上书荆州刺史张九龄,表达谋求仕进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