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番禺大桥斜拉桥施工.doc

格式:doc   大小:57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番禺大桥斜拉桥施工.doc

上传人:apanghuang35 2017/5/23 文件大小:5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番禺大桥斜拉桥施工.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番禺大桥斜拉桥施工摘要: 介绍了番昌大桥斜拉桥设计特点及施工场地布置,基础、主塔、主梁等施工技术措施以及施工中平行作业组织措施. 关键词: 道路桥梁斜拉桥施工实践 1 .设计概况及技术特点 设计概况番禺大桥是连接广州市与番禺市上主干道跨越珠江的一座特大型桥梁, 位于洛溪大桥下游 处。由于番禺、顺德、中山、江门、珠海等地往来广州的车辆日益增多,番禺大桥的建成将有效地缓解洛溪大桥交通压力。 2 大桥全长 3467m ,主桥为双塔空间从而密索飘浮体系斜拉桥,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主跨 380m ,桥跨组合为 70 + 91+ 380 + 91+ 70m , 主梁为边主梁 DP 断面, 宽达 37. 7m , 桥面设 8 车道和人行道;通航净高 34m ,主塔为倒 Y 形, 塔高自承台面起计 ; 拉索采用 HDPE 热挤护套防护的平行钢丝束,共 244 报, 塔上标准索距 , 梁上标准索距 6m 。辅助墩双边墩为空心薄壁柔件墩,既充当拉力墩,又作为抗纵向水平推力墩。主塔基础采用。 直径钻孔灌注桩和大体积实体承台, 对应每个塔柱有 9 根桩, 一个塔共 18 根桩,桩身嵌入弱风化泥岩。番高侧 82# 主墩位于水中,承台尺寸 ;广州侧 83 #主墩设于岸上,承台尺寸 48xl7x6m 技术特点斜拉桥结构设计上无论塔、梁、索都能有许多变化和组合形式, 基于通航、美观和地域象征上的考虑, 番周大桥采用了斜拉桥方案, 设计在构件尺寸、形式选择和组合上包含卜述特征: (1 )采用 大直径钻孔桩和大体积承台; 3 (2 )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3) 宽达 的 DP 断面主梁, 大至 / 380 (接近1/ 10 )的定跨比,相应增大了主塔横梁跨度和承台横向尺寸; (4 )采用倒 Y 形塔林,由于宽跨比关系,塔柱横向斜度达 3:l 。上述设计特点对施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国内已建的斜拉桥相比,由于混凝土主梁宽度和塔往斜度都是最大的, 我们在施工中除合理应用高性能混凝土和预应力施工技术外,还发展了爬模、牵索挂篮悬浇等施工技术; 由于基础所采用的钻孔桩直径及承台尺寸也在国内斜拉桥中居于首位, 要求合理地组织大型基础施工, 我们充分结合桥位处地质水文条件, 在基础施工中采用了独具特色的低成本和高速度的施工方案。 2 .施工场地及主要生产设施布置大桥为南北走向,两岸施工场地均布置于大桥东侧, 并分为两大功能区: 生活区和生产区。考虑常年风向, 将生 4 活区布置于生产区的东侧,这样生产区靠近场地西侧大桥位, 减短了场内运输距离、在生产区从东向西依次布置了零星材料和工具仓库、交通码头、起重运输码头、钢结构加工车间、砂及碎石堆场、水泥仓库、混凝土搅拌站, 番禺岸还在桥东侧设置了水上施工栈桥。施工用砂、碎石、水泥均通过水运到场, 依靠皮带机输送上岸; 起重码头不设固定起重设备, 直接依靠汽车吊或水上浮吊完成起重工作; 成品拉索堆场设于大型驳船和辅助墩水上施工钢平台上, 共可存放 48 盘拉索。南、北岸搅拌站除各设一座 50m ’/h 自动搅拌站外, 还各设有 4合0. 4m 小型拌和机,在施工大体积构件时,除工地搅拌站供料外, 还依靠商品混凝土供应, 其运输距离约 15kM 。场内混凝土运输由搅拌车、翻斗车、混凝土泵车或拖系完成。 3 .施工技术措施 基础工程主桥跨越珠江水系沥窖水道,该水道为潮汐性河流, 历年平均最高水位为黄基 2. 406m , 平均潮差 2. 906 。, 5 设计平均流速 0. 97m /s, 82 #墩位处水深 10m 左右。桥位处基岩为泥砂岩, 强度离散性大,为 - 23MPa ,且泥岩具有遇水软化的特点;覆盖层类似番禺大部分地区, 为淤泥夹细砂和中粗砂,厚度为 10- 20m 。斜拉桥边墩及辅助墩中 l. sin 钻孔桩和承台施工比较常规, 采用了不循环旋转钻机和吊箱围堰施工。主墩中 m 桩和大体积承台施工结合规有设备和经验, 采用了低成本和高速度的措施: (l) 在护筒方面, 采用了预制钢筋混凝土护商, 其内径由 ,壁厚 10cm ,护简下沉采用 30t 振动锤和自制抓泥机孔内抓泥两项措施, 对于覆盖层为淤泥夹细砂的地质情况,护筒可下沉到强风化岩面。(2 )成孔综合应用了正循环、反循环、二次成孔等工艺; 清孔既应用了并联泥浆泵的正循环清孔方法, 也应用了气举反循环的清孔方法。施工中主要技术措施围绕提高钻进速度和防治护筒底穿孔来灵活组织,例如开孔时,用正循环钻进, 人岩一定深度后改用反循环钻进; 第一次成孔用 m 钻机钻进后, 再次抓促振压护简, 第二次成孔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