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老年抑郁症最佳治疗
摘 要 老年期抑郁发病率逐年上升,社区医师应加强对老年抑郁症的诊治,力争做到“早发觉、早诊断、早治疗”,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社区医疗水平,节约卫生资源。 关键词 老年抑郁症 社区 诊断 治疗 老年抑郁症最佳治疗
摘 要 老年期抑郁发病率逐年上升,社区医师应加强对老年抑郁症的诊治,力争做到“早发觉、早诊断、早治疗”,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社区医疗水平,节约卫生资源。 关键词 老年抑郁症 社区 诊断 治疗 老年期抑郁是是指发生于老年期(≥60岁)的一种心情障碍,一般认为属于精神科的治疗范畴。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社区老年人不断增加,老年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不仅值得精神科专业医师的关注,还应当引起广阔社区医务人员的重视。 老年抑郁症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晰。老年人本身易感性素养和众多与年龄有关的生物-社会-心理因素为其发病缘由已经成为共识,Brown和hafrisH首先提出的抑郁应激-易感模式认为,易感性因素和应激生活事务相互作用,促使抑郁的发作。如离、退休后对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的不适应、孤独孤独、疾病缠身久治不愈,以及家境贫困、家庭成员的慢性疾病等可使老年人出现悲观、悲观、少言寡语、行动迟缓、自罪自责等典型的抑郁症“三低”症状:心情抑郁、思维缓慢、行为迟钝;重者生活难以自理,甚至出现自杀。 与其他年龄段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表现相比,老年抑郁症多样化、趋于不典型:有些老年人疑病观念剧烈,发病时抑郁心情不明显,多以躯体不适为主诉,如无缘由难受、疲乏无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有些老年人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失眠、多汗、便秘、胃肠不适;还有些老年人心情脆弱、波动性大,往往不能很好地表现悲伤的心情,或呈现出焦虑、激惹及抑郁的混合状态;有的甚至出现被偷、被害等妄想症状;而自杀观念不会清晰地表现出来。 近些年来,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快速发展和“六位一体”(即疾病预防、诊疗、保健、康复、计生、健教)功能逐步完善,社区卫生医疗机构担当起了社区的老年医疗保健工作。社区医务人员应充分发挥地段熟、人员熟的优势,深化社区居民家里建立家庭档案,开展疾病调查和社区诊断,对于独居老人、贫困家庭的老人、退休在家老人、身患疾病反复就诊而治疗效果差的老年患者,尤其是具有多系统躯体症状但相关医技检查结果阴性的老年病人要重点加强走访和排查,刚好发觉这些抑郁症易患人群患病的相关证据。老年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抑郁症自评量表测评,对标准分值≥51分者被认为是抑郁症病人,并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CCMD-3最终确诊。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觉老年抑郁发作常发生于明显的应激性生活事务之后,且与共病的多种易患躯体疾病(如糖尿病、慢支肺气肿、肺心病,心脏病,脑血管疾病,肿瘤等)、认知损害或老年痴呆、严峻的焦虑障碍有关,致使老年抑郁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比较困难。此外,社区医师侧重关注病人的躯体疾病治疗而忽视了病人的精神心理问题,以及患者不了解老年抑郁症、不会主动叙述情感症状等,造成老年抑郁症的漏诊、误诊率增高(有资料表明,内科医师对抑郁状态的误诊率约为50%)。因此社区医务人员还要加大心理卫生学问的宣扬,提高老年人对抑郁症的相识,使患者自觉到卫生服务机构或专科门诊就诊,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