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藿香栽培技术规程》全文及编制说明.doc

格式:doc   大小:51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藿香栽培技术规程》全文及编制说明.doc

上传人:ttteee8 2022/6/26 文件大小: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藿香栽培技术规程》全文及编制说明.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ICS 65. 020. 20
B 33
DB41
河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41/ T XXXX—XXXX
蕾香栽培技术规程
点击此处添加标准英文译名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征求意见稿)
XX防治方法,见附录A。
7采收与加工
7. 1采收
7. 1. 1采收时间
蕾香株高长至1 m左右时即可采收,每年可采收3〜5次。
7. 1. 2采收方法
采收时用留茬20 cm左右,用镰刀割取地上部分茎叶,或只收蕾香叶片。

鲜食蕾香在收取后,去除杂质、枯萎、虫蛀的叶片后包装销售或保存至冷鲜库待售。
蕾香干燥产品在收取后去除杂质和枯萎叶片,通过干制加工制作成品。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霍香主要病虫害

表A. 1董香主要病虫害防治
防治对象
防治方法
病害(斑枯病
和枯萎病)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清除病株;轮作倒茬;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浸种:55 °C温汤浸种10 min或60 °C温汤浸种5 min。
拌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 100 (药种比)拌种。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喷施2〜3次,间隔7 d。采收前10 d 停止使用。
螃虫
农业防治:轮作倒茬;及时清除杂草和上茬秸秆。
物理防治:用粘虫板诱杀成虫。
生物防治:释放七星瓢虫等天敌昆虫。
化学防治:每667虻用25 g/L的高效******氤菊酯乳油20 g~30 g兑水20 kg〜30 kg喷雾、或50%的抗 螃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喷雾。喷施1〜2次,间隔7 d〜10 do采收前15 d停止使用。
红蜘蛛
农业防治:轮作倒茬;及时清除杂草和上茬秸秆。
物理防治:用粘虫板诱杀成虫。
生物防治:释放食蛾瓢虫、草蛉等天敌昆虫。
化学防治:用5% d-柠檬烯可溶液剂200-300倍液喷雾。喷施2〜3次,间隔7 d〜10 d。
斜纹夜蛾
农业防治:轮作倒茬;及时清除杂草和上茬秸秆。
物理防治: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或性引诱剂诱杀成虫。
生物防治:每667 n?用8 000 TU/ n 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00 mL〜200 mL兑水20 kg~30屈喷雾。喷 施1〜2次,间隔7 d〜10 d„
化学防治:发生初期,每667 用1%印楝素水分散粒剂50 g〜60 g、或20%的氤戊菊酯乳油20 g〜40 g兑水20 kg〜30 kg喷雾。喷施1〜2次,间隔7 d〜10 d。采收前15 d停止使用。
《瞿香栽培技术规程》
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蓬香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覆香,为临床常用中药,亦可作为烹饪 佐料或材料,鲜覆香是高钙、高胡萝卜素食品,是一种药食同源的 经济作物,市场需求巨大。蓬香适应性较强,对自然环境和土壤要 求不高,但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长较好,目前在全国大部分 地区均有种植,其人工栽培地区主要分布在安徽、河南、西北等地。
蓬香是一种典型的药食同源的食物,其具有特殊的香味,常作 为烹饪佐料或香料使用。着香在河南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可食用植 物,几乎家家户户在田边地头都会栽种。由于区别于传统食用蔬菜, 着香在河南的种植管理较为粗放,种植技术落后,缺乏统一的栽培 技术标准规范指导,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针对 我省覆香生产管理现状、缺乏规范栽培技术遵循等突出问题,河南 省农业科学院长垣分院食药同源植物研究团队从2017年开展覆香 栽培技术研究,通过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 术,有效地提高了覆香的产量和品质。通过制定《腐香栽培技术规 程》,为种植者提供标准遵循,对于大幅度提高我省覆香产量和品 质,实现覆香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任务来源及编制原则和依据
(一)任务来源
2019年8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长垣分院向河南省市场监督管 理局提出制定《覆香栽培技术规程》立项申请,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通过项目专家评审,2019年12月23日,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发了《关于下达2019年河南省地方标准修 订计划的通知》(豫市监标法〔2019〕309号),《覆香栽培技术 规程》列入2019年河南省地方标准制定计划,立项编号: 20193110094,归口单位为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二)编制原则和依据
(1) 规范性原则:本标准编制遵循国家现有的农业有关方针、 政策和法规,严格按照GB/T1. 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及《农业标准化管理方法》的要求进行编写。
(2) 科学性原则:本标准采用的技术措施来源于实践和试验研 究,并在生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