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Crit Care Med 2008 Vol. 36, No. 4
整理课件
指南目的:促进合理的资源利用和有效的评估。
指南认为,任何不明原因的体温升高都需要专业的医务工作者进行评定,包括在任何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之前回顾病的穿刺部位需要用70-90%的酒精消毒后才能将血样本注入培养瓶中,这样可以减少污染机率。(3级)
如果病人留置有血管内导管,一个血标本从静脉穿刺中抽取,但是其他血标本中至少有一个是要从血管内导管中抽取的。通过血管内导管获取血培养的结果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略逊于经静脉穿刺所得到的信息。(2级)
血培养必须准确标记出确切的日期,时间,以及解剖部位和抽血的导管腔以及其他的一些相关信息。(2级)
每次血培养应抽血20-30ml.(2级)
成对的血培养结果所提供的信息比单个血培养所提供的信息要多,不推荐行单个血培养检查,新生儿除外。(2级)
在病人出发热之后应立即行血培养检查,临床上怀疑病人持续存在细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或怀疑病人再发细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时,应常规进行再次血培养。(2级)
整理课件
血管内装置(导管)与发热
作为全身体格检查的一部分,必须每日对导管部位进行评估,任何脓液或渗出物须进行革兰氏染色及培养。
拔除导管并行导管培养已成为导管相关性血行感的诊断的金标准 。
在持续葡萄球菌血症或真菌血症病人中,心超在评价心内膜炎并指导进一步的治疗尤为重要。
整理课件
血管内导管处理的推荐意见:
至少每日一次检查病人的导管口处或皮下隧道是否出现炎症或化脓,并且评估病人是否出现静脉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等征象。(2级)
插管部位的任何脓液都应行革兰染色和培养。(2级)
如果有证据表明存在皮下隧道感染,栓塞现象,血管受累,或脓毒性休克,应拔除导管,并行培养,而且在其他部位重新留置导管。(2级)
由于病人留置有短期临时导管----外周静脉导管 ,无套囊的中心静脉导管,或动脉导管---如果考虑到病人可能出现导管相关性的脓毒症,此时应拔去导管并行导管培养。同时应行血培养。短期导管在血管中的5-7cm应进行导管节段培养并记录下细菌来源;如果是短的外周静脉导管或则动脉导管,则应进行导管尖端培养;如果是长的中心静脉导管,则应进行血管内节段和尖端培养;如果为肺动脉导管,则应对插管器及肺动脉导管同时进行培养。(1级)
整理课件
至少应同时进行两个血培养。这两个标本分别来自外周和导管。(1级)如果可以进行定量培养,培养结果应用于对导管源性的细菌性或真菌性血症的诊断。另一种情况是,如果两个培养均为同一种细菌,则确信的时间差异显得尤为有用。从远端点抽血进行培养是合乎逻辑的。当怀疑感染是由于短期的无套囊的中心静脉导管所致的话,则拔除此导管并重新留置,并送培养。(2级)
没有必要对所有的ICU的病人的所有导管都进行培养,只有对怀疑感染是由于导管所引起的才需要进行导管培养。(2级)
没有必要将烟褐色标本的常规培养结果作为评估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一部份,只有在临床高度怀疑感染是由于这种烟褐色液体或血制品所引起的,才需要进行培养。(2级)
整理课件
肺部感染和ICU获得性肺炎
起始评估应仔细观察X片表现、分泌物的性状及详细体检。作为发热的初始评估,床旁胸片已足够。
CT对显示肺实质和胸膜的病变特别敏感 .
纤支镜检查对检测特定的病原体如曲霉菌、丝状霉菌、非白念珠菌、CMV、分枝杆菌等特别有用 。
一旦做了培养并且有微生物生长,需要做细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结果药根据最近的临床和实验室标准来解释。并非需要常规做厌氧菌、真菌、病毒的药敏试验。
整理课件
肺部感染评估的推荐意见:
如果发热病人被临床或影像学评估怀疑有下呼吸道感染时:
。绝大多数病人可以拍前后位胸片,但如果临床需要时侧面看的后前位胸片或CT检查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特别对免疫功能抑制的病人能排除机会性感染。(1级)
2. 在使用或更换抗生素之前获取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做直接镜检和培养。可以有效利用吐出的痰液、气管内的吸出物、纤支镜下取出的分泌物或肺泡灌洗液做检查。如果肺炎是通过临床体检和X片检查所证实的,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进行纤支镜检查或采取别的侵袭性诊疗方法。(2级)
。(2级)
整理课件
。如流行病学需要,应该做另外的染色试验、培养和别的一些试验。(2级)
。然而,定量培养没有达到足够的标准化,也不能被认为作为常规评估的一部分。(2级)。
,且胸腔积液能被安全地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