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德育手抄报 简单
某校为了提高德育水平,创立了“道德银行”。每个学生
德育手抄报 简单
某校为了提高德育水平,创立了“道德银行”。每个学生拥有一张“存折”,符合学校的常规就能够获得“固定工资”〔红星〕,踊跃主动地做好人好事就能获得“奖金”〔花朵〕,假如有违规行为就扣除所得〔加上三角〕。一个学期下来,依据“存额”的多少评比各种荣誉。一段时间内这种做法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纪律大为改善,自律意识明显增加,能够到达长期教育的目的,但是一些不好的苗头也随之出现了。 首先出现的是“通胀”,主要缘由是任课教师都能够随意在卡上“存钱”、“扣钱”。“教师,今日我的作业得了优,能不能加分的?”“教师,今日的黑板是我擦的,给颗星吧!”于是教师们大手一挥,在存折上盖上了章,加上了星。“××同学,上课不能乱讲话,否那么是要扣分的!”“××同学,排队要整齐了,你想得倒三角吗?”教师们发觉这样的话最管用了,连平常一些屡教不改的小顽皮听到后,都马上诚惶诚恐、毕恭毕敬了。不久,许多学生的“存折”上都“钱满为患”了。 其次出现的是“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学校管理者发觉低年级学生最珍爱这张卡了,他们为存折上的每一笔“收入”而欢呼雀跃,为每一次“进步”而喜不自胜。而高年级的同学却不好“骗”,想想也是,卡上所得又不能在初中“通用”,再说这样的“嬉戏”也不能调动他们的爱好了,相反还可能因为存心“透支”而犯些错误。由于学生看法的一冷一热,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也显得“贫富不均”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追名逐利”了。有的学生不满意于卡上的固定收入,追求起额外“创收”来了。某次一位管理者刚开车出了校门,就被两位同学挡住了,“教师,您需不须要擦车?”“为什么?”“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得加分了!”看着两位学生满脸渴望的样子,想想孩子们挖空心事的“挣钱”行为,这位管理者感到了一丝担心。 最终导致的只有“崩盘”了。由于以上诸多“呆账”、“死账”,“道德银行”难以为续,其次年就以“退出”的方式宣告了破产。学生们没有提出太多的异议,或许已经习以为常了,只是心中隐隐有些缺憾,存了一年的“所得”作废了。 学校“道德银行”的破产,是因为简洁地采纳了“嫁接法”。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和银行存款之间存在着很多相像点,但是也有实质性的不同。首先在管理对象上,银行管的是金钱,学校管的是道德,前者主要是物质的具有功利性,后者主要是意志的具有非功利性。假如简洁的“嫁接”,简单使学生降低对道德的认知,把物质追求等同于精神净化,把追名逐利看成是道德的升华,结果造成了德育工作的南辕北辙。其次在存在方式上,金钱是可以积累,能够交换,显性表达的,而道德是难以积累,不易转化,内隐存在的。今日你做了一件好事,明天人们可能就会遗忘。今日你做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