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本人精心整理的文档,文档来自网络本人仅收藏整理如有错误还请自己查证! 《古代汉语(2) 》一一、填空题 1古代汉语中的复音词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连绵词、叠音词、偏义复词、通名和专名、成语典故) 2、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单纯词是连绵词 3、音韵学上的术语"五音""七音"是根据发音部位划分出来的 4、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5、据王力研究上古 30韵部按韵尾不同可分为三种分别是(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 6、据王力的研究上古音中声母有 36个韵部有 30个 7、体诗押韵要依照 106 韵该韵共分 30部二、概念题 1连绵词双声词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连绵词 2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 3词义扩大专有名词普通化的过程可以看作是这些词从没有意义到具有意义的过程, 是词义扩大的过程其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中 4词义转移即词的新义产生后,旧义一般不复存在,而新旧义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涕"原指眼泪,现代汉语中,除成语"感激涕零"、"痛哭流涕"还保留古义外,"涕"均指鼻涕 5同义词同义词是指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一个词的同义词往往有多个词义相同的叫等义词,数量很少,多为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如"衣服"和"衣裳";词义相近的叫近义词,6韵部"韵部"分"平""上""去""入"四种声(其实就是古汉语的四个音调,和现在汉语的声调不同)...7、叠韵用现代语言解释,汉语拼音的韵母与用此韵母拼音所得的字,就是叠韵也就是同韵母的字可以构成叠韵 8、阴声韵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9、阳声韵阳声韵指以鼻辅音 n、m、N收尾的韵 10、古无轻唇音古无轻唇音,意思是说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一组重唇音帮组声母,即读作双唇塞音的"帮[ p]" 母、"滂[]" 母、"... 11、粘对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 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2、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 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得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 13、读若读如读若--也叫"读如" 多用于拟声注音的训诂用属于《说文》: "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读若、读如的功用是拟其音( 注音) "读为"、"读曰"的功用是易其字(破假借) )三、辨析题( 同义词辨析) 1、步跬步与跬的区别在于词义所表的概念范围大小不同步古指两脚各动一次的距离现在把行进间的两脚的距离叫一步这古代只能叫跬跬指现在的半步《小尔雅·广度》: "跬一举足也倍跬谓之步"《司马法》中说: "凡人一举足曰跬两举足步也"2、蓄养单用是区别比较明显与其他词组合后区别不太明显二者在"养活"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畜"习惯上用于养禽兽如《孟子·梁惠王上》: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养"习惯上指养人如《战国策·齐策》: "是助王养其民者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荀子·礼论》: "父能生之不能养之"它们也有通用的时候即畜用于人所畜的对象都是当时的地位低贱卑下的如《孟子·梁惠王上》"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倡优畜之" 可以说两词虽然有时可通用在多数情况下、正常情况下还是有分别的 3、之往在"向某处去"的意义上"之"和"往"是同义词往是向所要去的地方走仅仅表示方向性或目的性是不及物的只表示趋向某处的行动不表示向那里去所以不带宾语《左传·宣公二年》: "晨往寝门辟也"但"之"必须带宾语可以直接接所要到达的目的地如《战国策·魏策》: "吾欲之楚"由于"往"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想接处所名词的话后面常常再加一个动词如《西门豹治邺》: "豹往到邺"等 4、笑哂都有笑的意义笑《增韵》: "喜则解颜启齿也"喜是内在的情绪笑是外在的表现笑有很多种苦笑讥笑开怀大笑等但"哂"《一切经音义》中说是"小笑" 只专注于微笑而这微微一笑常常含有不以为然的意思或者是带有轻蔑、嘲讽的感情色彩如《论语·先进》: "夫子何哂由也?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这就是带有否定意味的笑了《晋书·蔡谟传》: "我若为司徒将为后代所哂义不敢拜"5、赐予"赐、予"这两个同义词间的差异是:都有"给予"的意思但两者在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上是不同的"赐"用于上给下地位、辈分、年寿高的给地位、辈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