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颈椎病的诊断及治疗
1
定 义
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引起的各种症状和体征。
2
临床分型及其治疗原则
3
颈 型
又称颈椎骨关节炎,较为常见
乱
21
脊髓型
影像学检查可发现颈椎严重退变,多节段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
先天发育及后天退变所致的椎管狭窄,Pavlov比值<75%,CT及MRI示椎管矢状径<12mm(相对狭窄)或<10mm(绝对狭窄)。
22
脊髓型
CT及MRI显示硬膜囊受压。
23
脊髓型
应及颈椎及脊髓肿瘤、结核、炎症、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空洞症、枕颈部畸形等相鉴别。
24
颈椎病合并颈椎管内肿瘤
25
26
颈脊髓炎
吴某,女,77岁,突发性左侧肢体不全瘫痪10天,二便梗阻,左侧肢体肌力0级,右侧肌力3级,双侧巴宾斯基征(+)
27
治疗10天后,显示脊髓水肿
28
脊髓型
治疗:脊髓受压不重或临床症状较轻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但禁忌暴力性推拿或牵引。
29
脊髓型
对经保守治疗无效、病情进展快、巨大间盘突出或骨刺压迫、合并严重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及颈椎不稳者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
30
脊髓型
手术治疗原则:
来自椎管前壁的压迫,应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来自后方的压迫、连续性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多节段间盘突出(<3mm)、合并严重椎管狭窄者可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
对巨大骨刺或OPLL者可行后路加前路手术。
31
前路术后CT
术前MRI
术前CT
例 1
32
例 2
术前
后路术后
33
例3-前路术后邻近节段复发
34
35
36
例4-前路术后邻近节段复发并腰椎管狭窄
37
例5
38
例6
王某,男,47岁,四肢麻木行走无力3月,诊为CSM ,行前路减压内固定+异体植骨术,术后症状好转。
39
C3/4
C4/5
C5/6
40
41
C3/4自体植骨,C4/5、C5/6异体植骨术后
42
例7 李某,男,70岁,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术后20年,术后四肢功能正常,感觉正常,病理征(-),左胸背痛,MRI示C4/5 植骨融合术后,上下相邻节段轻度退变。
43
44
椎动脉型
由于各种机械或动力因素使椎动脉受到刺激或压迫而出现狭窄或扭曲,表现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候群,其中以钩椎关节增生,椎间不稳引起椎动脉痉挛、狭窄或扭曲为主要原因。
45
椎动脉型
我们一项调查MRA显示椎动脉正常者43%,因而推测交感神经受激惹,反射性引起椎动脉痉挛造成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重要机理。
46
椎动脉型
诊断较困难,特别老年患者,应首先排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度、动脉硬化、美尼尔综合症、更年期障碍、神经衰弱、椎动脉发育畸形,经MRA、三维CT成像显示椎动脉明显受压,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才能确诊。
较典型的症状是伴随转头而出现严重的头痛、头晕和猝倒。
47
椎动脉型
治疗原则:
多数患者经过休息、制动、应用扩血管药物有改善,特别是颈交感神经节及椎管内封闭有效。
只有少数病例,非手术治疗无效切压迫明显者才考虑手术治疗。
48
例 1
例 2
49
交感神经型
该型发病机理最为复杂,诊断较困难,常及椎动脉型混合存在,因症状及治疗方法相似,只有通过各项检查,证实椎动脉正常者才能确定交感型的诊断。
50
交感神经型
轻度颈椎间盘突出或退变,理论上可引起交感神经症状,颈椎不稳、巨大间盘突出同样可引起交感神经症状,只要明确原因同样可采用手术治疗。
51
例 1C5/6巨大间盘突出表现交感神经症状
术前MRI
术前CT
术后CT
52
例 2 C4/5间盘突出表现交感神经症状
术前CT
术前MRI
术后MRI
53
食道型
侧位片
钡餐透视
例1
54
例2 宋某,男,56岁,吞咽困难3月,食道各项检查无异常,钡餐透视见C4/5、C5/6椎体前缘巨大骨刺,诊为颈椎病食道型,行前路骨化物切除术。
55
混合型
同时存在两型或两型以上的症状和体征,如脊髓—交感神经型
MRI
MRI强化
56
及颈椎病相关的几种疾病
根据1992年颈椎外科研讨会,
将其从颈椎病中分出来。
57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发病多在30岁左右,
常有外伤史,
临床症状较典型,
影像学检查示单纯间盘突出,而颈椎退变不明显,
治疗方法同颈椎病,但手术效果较好。
58
术前MRI
术后CT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59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
主要为先天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