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三国人品排行 武术人品《三国》.docx

格式:docx   大小:24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三国人品排行 武术人品《三国》.docx

上传人:羹羹 2022/6/26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三国人品排行 武术人品《三国》.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三国人品排行 武术人品《三国》


  凌统的“左右”不该配剑  不过,在战场拼杀的士兵,他们往往拒绝“挺剑刺扎”,而偏爱“抡剑劈砍”。这一现象看似惊奇,其实是有道理的,它和人〔包括动物〕面临危急时的心理本能有关。什么心理本能?自我爱护的本能。这种本能表此时此刻行为上,便是运用威吓的动作去恐吓对方、激昂自己,借此到达自我爱护的目的。在剑的劈砍和刺扎这两个动作中,劈砍是顺应这种心理本能的,劈砍威猛难挡,具有远胜刺扎的骇人气场,能给人更多的平安感。要印证这一点并不困难,你找两把与古青铜剑等长〔几十厘米〕的桃木剑,和同伴各持一剑打模拟战,我保证你拿起剑来就会连劈带砍的,劈砍八次也不见得做出一次刺扎。不信,你就去一试。   劈砍的气场来自这一动作的沉猛力道。我们知道,任何力气都不行能是无源之水,劈砍所以能发出沉猛的力道,是由于劈砍是个抡动胳膊的动作,能借助身体的惯性发力。相比劈砍,刺扎动作无惯性可借,力气要弱许多,在搏杀中假设想发出致命的一刺,必需靠近敌方出剑,这样做无疑很危急。再有,持冷兵器肉搏,很少能一剑干掉对方,胜利的击杀往往来自一连串的动作组合。在这一点上,劈砍的优势又显现出来,劈砍因为有惯性可以利用,兼之剑身的运动轨迹为弧形,不走直角,因此能够很顺畅地一个弧形接下一个弧形做出“斜劈接横劈接竖劈”的串联。刺扎那么不行,刺扎纯靠肌肉收缩发力,借助不上惯性,连续的刺扎要凭借胳膊在直线上做来回的伸缩,每刺一次肌肉收缩一次,即特别累人而且速度也来得慢。刺扎动作只有与劈砍动作组合起来,才能发出令敌手纷繁芜杂的连续攻击。   或许有人说,剑本身有刃,既然士兵偏重劈砍,那么就把剑当刀使去劈砍吧,这又有什么不好?   我说,假设剑身是弧形的,把剑当刀使的确没什么不好。问题是,剑身是直的,把直身的剑做弧形劈砍,因为剑身与运动轨迹之间有很大的夹角,会对持剑的手腕产生一个很大的反作用力。还有,当劈中敌手时,剑刃简单吃进人体,拔出来费劲。由此大家可以看出,剑要想淋漓尽致地发挥劈砍功能,形制上的改革势在必行,该把剑身改造成弧形的――减弱对手腕的反作用力,幸免劈中后过深地吃进人体。看到这里大家确定要笑了:弧形的剑,不就是刀吗?没错,是刀。刃身为弧形的刀,恰好幸免了直身剑的两个缺陷。所以后来,天底下任何一种用于战场上的刀,不管是中国古代士兵用的腰刀、朴刀,还是日本刀、阿富汗弯刀、蒙古弯刀,刀身都没有直的〔当然,任何一项改革都非一蹴而就,当汉代造出第一批铁刀时,刀身仍旧是直的〕。   或许又有人说:“既然直身的剑不适于劈砍,为什么还容忍它在战场上从春秋厮混到西汉?早该把它改成易于劈砍的形制啊?”   唉,假设事情能这么简洁就好了。      铁代替青铜,刀代替剑      古代兵器的演化历史告知我们,兵器形制的改革须要一个过程。另外,对剑的改革所以迟迟拖了五六百年无法进展,并非缺乏好的创意,关键是找不到适宜的材料。没有适宜的材料,任何高超的创意都只得束之高阁。   大家知道,在西汉以前,用来制造兵器的材料是青铜,不管剑还是矛、戈、戟,无不由青铜打造。虽说当时比青铜更相宜造兵器的铁并非没有出现,但由于铁矿尚未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