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心得.doc

格式:doc   大小:61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心得.doc

上传人:今晚不太方便 2017/5/26 文件大小:6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心得.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心得一、注重语言知识的教授首先要严格把好音标关。学好音标是学好英语的前提,音标基础的好坏决定了语音、语调的好坏, 语音基础打好了, 对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第二, 要注意朗读技巧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诸如语句重音、节奏、音变、连读以及语调等知识。第三, 要正确引导学生记忆单词。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词汇的学,最有效的方法是根据读音规则来识记。二、重视培养学生听力解题技巧和良好的听的习惯学生往往有这样一种感觉,听力内容不难但做起题目来没把握。问题就出在听力解题技巧不够或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如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第一, 教会学生听前快速浏览习题,捕捉一切可以从题面上得到的消息。第二,专心致志,抓住要点,联系前后内容。在听的时候, 不管是听几遍, 都不可掉以轻心。要注重句子和短文的整体内容, 抓住重点词语和要点,不要强求听清每一单词。可根据预览效果以及听到内容来捕捉正确答案的有关信息。第三, 眼耳并用, 动笔记录。记录时要有重点、有技巧, 如数词用阿拉伯数字记录、地点人名用代号、长词用缩写、长句抓住主要成分。三、重视日常教学的听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做到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用英语组织教学, 要是加上必要的手势、表情、简笔画等,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想办法去听懂老师的话; 充分利用与教材配套的材料, 如录音带、同步听力练习册及目标测试中的听力练习等, 要坚持随教学进行训练。四、做好听后纠正工作学生听一简单内容问题不会很大,但对一些较灵活的、容易出错的题目我想老师应重听, 也可让学生多听几遍, 并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 切实做好听后纠正工作, 这样有利于提高听力。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初探[ 摘要]“听”是人们交际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如何帮助学生排除听力障碍, 掌握听力技巧, 提高听力水平是我们中学英语老师着力探讨的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影响中学生掌握英语听力听能的因素; 提出了构建英语教学体系, 系统训练学生听力听能; 阐述了通过指导学生掌握听力应试技巧,提高应试成绩的想法。关键词:英语;听力;听力教学。听, 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四要素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 是人们进行言语交流的主要手段, 是人们学习、吸收语言的主要途径之一。亚历山大( )说:“掌握一种语言, 首先是听懂, 听懂的比重占 90% 。能听懂你才觉得舒服, 听不懂就觉得不自在。”只有当学生的听力得以发展时, 他们才能对其语言充满自信。本文试就如何从初中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做些尝试。一、了解影响听能的因素,以便“对症下药”。 1 、语言基础知识缺陷。学生自己发音不标准,会造成近音词之间的混淆。学生辩音能力不强就不能正确辨别语流中的语音变化。如同化、强弱读、连读、省音、失去爆破的等。语音基础的优劣直接影响听力水平的高低。 2 、词汇、逻辑关系和语法知识的缺乏。要正确理解所听到的话语,仅有辩音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有足够的词汇量才能听懂句中的单词; 但是能听懂句中的每个单词也不等于能听懂整个句子,还要依靠语法和逻辑关系知识认定句中各个词语和逻辑关系的能力。如当听到[] 这一串语音信息时, 有些同学也许会误解为“ He red the book. ”。而正确的理解为“ He has read the book. ”。能作出这种正确判断并非听者的辩音能力强,而是因为听者的语法和逻辑认定能力参与了对语音信息的判断。这种判断是一种快速的直觉反映, 是在语感的作用下完成的。有些听力差的学生时常抱怨录音机放音不够清晰, 实际上这与他们的快速直觉判断能力差有关。 3 、听力习惯尚需培养。学生听英语时习惯于看着课文听录音,总是把听到的内容从英语翻译成汉语, 借助于母语去理解所听到的内容, 而不是直接将语音转化成一个情景, 这样就势必延长反应时间, 造成听者跟不上讲话人的局面。有的学生听英语时常常纠缠在一两个词或句子上,错过掌握大意的机会,致使全篇听不懂,或者平均分配注意力,试图听清每一个词,结果反而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抓不住主要内容。 4 文化背景知识缺乏, 造成理解障碍。由于许多学生不具备一定的英美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知识。不了解、不熟悉英美国家的一些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以及生活方式, 听力理解便会产生一些问题。此外, 在听力教学中常见的需要学生了解的文化背景有:(一)、对话者之间的关系,如亲属、家人、挚友、同事、熟人、长辈等。(二)、表示方式,如礼貌、尊重、鄙视、气愤、焦虑等。(三)、对话场合。如家里、办公室、商店、医院等。据说有位医生给一位发烧的患者开好处方后补充说:“ Put some ice on your 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