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释校训“公诚勤朴”
姚远
2002 年 1 月 25 日, 西北大学百年校庆筹备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确定: 沿用 1938 年 10 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第 45 次会议
提出的“公诚勤朴”校训为西北大学校训。其具体出处和注释已不得而知, 这里仅据有限资料和字面涵义予以解释。
公, 即公正, 公平。《新书·道术》有“兼履无私谓之公, 反公为私。”《礼记·礼运》也有“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后者被孙中
山先生赋予革命的新意。公正或公平, 是人们从既定概念出发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评价, 亦指一种被认为是应有的和理想的社
会状况。它反映社会生活中人的权利和义务、作用和地位、行为和报应之间某种相适应的一种关系。公正也是一种道德要求和
品质, 指坚持原则, 按照一定的法律、道德、政策等社会标准, 实事求是地待人处事。人常说的“主持公道”, 就是匡扶正义, 扶助
公正的道理, 诚如《汉书·萧望之传》中所言:“如是, 则庶事理, 公道立, 奸邪塞, 私权废矣。”明永乐十二年(1414 年) , 山西霍州
学正曹端的学生郭晟乡试中试, 授西安同知, 临上任前, 去拜别曹师并讨教为政之道, 曹曰:“其公廉乎! 公则民不敢慢, 廉则吏
不敢欺”。这一名言, 后改为:“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 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公则民不敢慢, 廉则吏不敢欺, 公生明, 廉生威”。公
门不言利, 公法不阿亲, 办事公道, 出以公心, 只有如此, 百姓才能心悦诚服, 否则民会侮慢犯上; 公生明, 只有公才能明察秋毫,
使假借官威或诱官以私, 陷官失廉的小吏畏惧律己。一则“官箴”, 赋予“公”字何等深刻的意义。
诚, 即真心实意。唐李咸用《和友人喜相遇十首》之三有“人生心口宜相副”。《后汉书·马援传》有:“开心见诚, 无所隐伏。”
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将“诚”定义为自然界和人事社会的最高道德范畴, 提出:“诚者, 天之道也; 思诚者, 人之道也。”《中
庸》认为:“诚”这一精神实体起着化生万物的作用:“诚者, 自成也, 而道自道也。诚者, 物之终始, 不诚无物。”诚, 亦指诚实无欺
或真实无妄。诚实也就是言行与内心一致,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内不自以诬, 外不自以欺。就像刘禹锡所说的:“去敌气与
矜色兮, 噤危言以端诚”, 即去掉敌视的态度和骄傲的神色, 不要说危言耸听的大话, 而要正直、诚实。若不推之于诚, 虽三令五
申, 而令不明矣。古有“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和“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久, 则天地可动, 金石可移”的说法, 即只要心
诚, 即使坚硬的金石或者不可动摇的天地也会为它开裂, 也会为之移动。诚亦有诚实讲信用之意。常言道:“大丈夫以信义为
重”、“国以信而治天下, 将以勇而镇外邦”和“信, 国之宝也, 民之所凭也”, 以及“胜敌者, 一时之功也, 全信者, 万世之利也”等说
法。这其中的“信”, 就是诚信、信义、信誉、信用、信任、信赖, 而其实质内容, 都可归之于“诚”, 所以“诚”和“信”是不能分离的, 言
而有信者, 必定是一位诚实的人。一则故事说: 某战士为部队开道, 不惜以身引爆敌之地雷阵, 以致身负重伤, 命在旦夕。一老
将军知其将不久于人世, 遂亲赴医院为之授勋。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