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未来5年网络蓝图规划指引浙江移动四网协同发展.docx

格式:docx   大小:3,289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未来5年网络蓝图规划指引浙江移动四网协同发展.docx

上传人:HShess 2022/6/28 文件大小:3.2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未来5年网络蓝图规划指引浙江移动四网协同发展.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未来5年网络蓝图规划指引浙江移动四网协同发展
未来5年网络蓝图规划指引浙江移动四网协同发展
2011年7月20日 10:44 电信技术
作者:胡欢刚
1 引言
移动数据业务信、中国联通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中国移动GSM语音优势明显,但由于数据业务的迅速发展造成GSM不堪重负,已经
开始影响到GSM的网络质量,迫切需要通过多模融合终端实现数据业务从GSM网络分流到TD-SCDMA、WLAN等网络。
(2)在3G的竞争中,直接影响用户选择的不是技术制式,品牌终端(如中国联通的iPhone)、灵活的资费绑定策略(如中国电信移动与固定的捆绑策略)、网络覆盖是影响用户选择的关键。
(3)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能单纯考虑无线接入。固定宽带资源及相应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如国际出口带宽、数据中心等具有战略价值。未来业务流量室内是主体,室内无线网络的建设从以往作为宏蜂窝的覆盖补充演进为以吸收话务量为重点,固定宽带接入资源也将会是浙江移动WLAN、TD-LTE等网络部署的关键瓶颈。
(4)中国电信全力发展固定宽带进一步加强其绝对领先优势,进一步提高了竞争的门槛。浙江移动需要在业务及网络建设等方面加强与中国铁通的协作,在数据中心等互联网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为未来5年移动互联的大发展奠定网络基础。
同时,互联网企业、手机制造商等也正积极地实施移动互联网战略,其速度远快于移动运营商向互联网转型的速度。移动互联网生态圈包括端、管、云,从业界趋势看,运营商在端、云两头的控制力正逐步弱化。中国移动如何拓展管道的价值,如何充分挖掘现网用户基数领先的优势,构建移动互联网云端业务的竞争力,是未来5年需要考虑的关键。
基于上述分析,浙江移动四网协同的发展目标,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必须持续保持语音业务的领先;
(2)主动应对数据流量未来5年70倍以上的增长压力,实现数据业务的领先;
(3)在拓展管道价值的同时,要进一步基于现网存量用户领先的优势,发力移动互联网业务,以加强用户黏性,挖掘盈利空间。
绘蓝图
在构架未来5年网络蓝图时,考虑的关键要素包括领先性、系统性、可实施性。通过分析自
身的竞争劣势,通过创新超越对手,这是领先性的一个方面。所谓系统性就是要超越专业及部门的界限,从端到端的角度出发,研究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要结合实际的产业环境、当前的网络基础、企业组织和人员结构等因素,保证基于未来网络蓝图的相应实施策略能够落地,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这就是可实施性的要求。
应对前述的三大发展目标,未来5年网络蓝图的关键特征可概括为:(1)弹性智能管道;(2)围绕应用和支撑的云平台。以IMS为基础,实现传统通信向统一通信的演进是未来网络关键特征之一,目前浙江移动已经部署了IMS并逐步开展相应的业务。
弹性智能管道
如何发挥GSM、TD-SCDMA、WLAN、LTE四网协同的优势,在保持语音业务领先的同时应对70倍以上流量冲击,是未来5年网络发展的基本诉求。所谓弹性智能管道,就是以解决这一基本诉求为基础,建立起浙江移动未来网络端到端的领先优势。
(1)都江堰的启发移动数据流量的迅速增长被形容为“数字洪水”。已经运转了两千多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依然默默地造福于广阔的成都平原,其总结的“深淘滩,低作偃”的治水名言不仅指引着后人对于都江堰的治理维护,且已上升为一种哲学思想用于指导其他领域的实践。
如何治理未来的“数字洪水”呢?一是实施分路承载策略,可类比都江堰的“引水灌田,分洪减灾”;二是基于可视及动态策略控制实现精细化运营,可类比于“深淘滩,低作偃”的治水思路。弹性智能管道的关键特征即是上述两个方面。
(2)端到端的分路承载对于中国移动来说,GSM、TD-SCDMA、LTE三张蜂窝网络将长期并存。中国移动拥有全球最大的GSM网络,是中国移动语音业务竞争力的基础,在未来5~10年内还将持续发展。在吸收数据流量上,必须发挥TD-SCDMA及未来LTE的数据承载优势,与GSM的语音业务承载优势形成互补。同时,WLAN作为蜂窝网的有益补充将长期存在,是未来5年低成本应对流量冲击,发挥数字流量“泄洪”价值的重要手段。
相应的承载网络建设,既要考虑网络的稳定性及可靠性,也要考虑应对未来流量的灵活性和低成本。承载双平面的建设策略是为了分别满足两者的差异化需求。在基于现有移动PTN承载网络平滑演进的前提下,建议以支撑WLAN等大流量低价值业务为驱动,构建承载网第二平面,以满足未来流量冲击。承载网双平面的价值犹如都江堰的内江和外江。
端到端分路承载的核心思想如图4所示,具体说明如下。
终端:实现CS优选GSM,PS优选T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