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心中的鲁迅
张 嵩 几次去上海,都是急急匆匆,但心中总有一个愿望,去鲁迅纪念馆或他的墓地看看。我是读着鲁迅的文章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至今仍有一种鲁迅情结。我2003年12月、2009年7月两次到北京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鲁迅故居心中的鲁迅
张 嵩 几次去上海,都是急急匆匆,但心中总有一个愿望,去鲁迅纪念馆或他的墓地看看。我是读着鲁迅的文章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至今仍有一种鲁迅情结。我2003年12月、2009年7月两次到北京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鲁迅故居参观,这里是鲁迅1924年至1926年在北京的住所,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坟》、《野草》、《彷徨》等不朽作品,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北京的鲁迅故居不大,小四合院里有一棵鲁迅手植的玉兰树长得枝繁叶茂、清香四溢,虽然鲁迅走入了另一个世界,但树的存在还是让人感觉到了真实。故居边上的大院里树木葱郁、草绿花红,很是宽敞,这里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的鲁迅纪念馆,鲁迅故居已成了纪念馆的一隅。进得纪念馆的大门,正中的草坪上是鲁迅的半身汉白玉雕像,鲁迅以他独有的目光注视着远处,沉郁而睿智。雕像的后面便是纪念馆了,这是一个两层的建筑,里面主要以照片再配以实物介绍了鲁迅光辉的一生。鲁迅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浓缩,他嫉恶如仇,用手中的笔“呐喊”,用手中的笔战斗,燃尽了生命的火焰之后,55年的人生历程却使他最终走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顶峰。第一次来这里,怀着虔诚之心,寻找鲁迅的足迹,感受哲人的气息,在故居的院中长时间地徘徊、观望;在许许多多的照片面前停留、凝视,历史的烟云仿佛并没有散去,这些熟悉的人物依然行走在我们中间,虚幻中又有很多的真。我带了一些照片回去给上中学的儿子看,他对“三味书屋”的模拟照很感兴趣,因为他正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便问了我许多关于鲁迅的事情,我也是尽其所能给予回答。
第二次去鲁迅故居我便是带了儿子去的。七月的京城,天气十分炎热,我们选择去了鲁迅故居,让儿子真切地感受一下“鲁迅”,近距离地和“鲁迅”对话。让他从课本的印象中走出来,实地去接触“鲁迅”。儿子很兴奋,看了鲁迅生活了数年的小院及书房,看了许多他以前没有见过的照片以及卷帙浩繁的各种鲁迅的著作,并和“藤野先生”合影留念……书本与现实是有很长的一段距离的,实地感受一下,会让他慢慢懂得一种叫“思想”的东西,让他知道文化的“力量”,我想我也尽到了某种责任。
2009年9月我到上海浦东新区党校学习,时间相对宽裕,不像前几次急急匆匆。除了安排参观的党的“一大”会址、宝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世博会展览馆等景点外,我又去参观了上海博物馆,再一次感受该馆所藏文物的精美、博大、丰富、独到。最后一个主题便是去鲁迅公园,参观鲁迅纪念馆、拜谒鲁迅墓。由人民广场乘地铁到虹口体育场出站,走几十米就是鲁迅公园,公园里有山有水,草青树绿,公园中央是鲁迅纪念馆,馆名是周恩来题写的,五个大字苍劲有力,很有韵味,纪念馆白墙朱门,古色古香,典型的江南民房建筑风格。馆内陈列了许多丰富的文物资料,生动地展现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鲁迅先生1927年10月从广州来到上海,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在上海整整生活了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