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ppt

格式:ppt   大小:5,716KB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ppt

上传人:qingqihe 2022/6/28 文件大小:5.5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带状疱疹中医治疗
第一页,共二十五页。
什么是带状疱疹?
定义:蛇串疮是一种疼痛性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又名“缠腰火丹”、“蛇丹”、“火带疮”
特点:皮肤红斑上出现簇集水泡,累累如串珠,带状分布,痛如火燎。春秋季节多见,愈后很产道时,产道部位的带状疱疹病毒可通过产道感染给胎儿,导致新生儿感染带状疱疹而发病。
第六页,共二十五页。
临床表现
1、潜伏期及前驱症状:皮疹出现前1~5天,常出现局部疼痛或灼热感,可伴有低热、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
2、好发部位:身体一侧的腰肋、胸背及头面部,四肢等其他部位亦可发生。
3、皮损表现:皮损初起为红斑,上有簇集成群的小红丘疹,很快变成水泡,疱液清亮,数群水疱呈带状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数日后可转为浑浊,继而结痂。严重者可出现血疱、糜烂。
4、伴随疼痛:疼痛明显,痛如火燎,老年人尤甚。
5、全身症状:可伴有发热、乏力、局部淋巴结肿痛等全身症状。发于头部者病情较重,可累及角膜,影响视力;发于耳部,出现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三联症,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甚至并发病毒性脑炎
6、病程:病程2~3周左右,皮疹消退,疼痛逐渐缓解。如果皮损消退4周后,疼痛持续则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大多数患者愈后不再复发,极少数患者可多次发病。
第七页,共二十五页。
不典型带状疱疹
少数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见有:
①不全型带状疱疹(顿挫型),仅出现红斑、丘疹、不发生典型水泡。
②大疱型带状疱疹,可形成豌豆至樱桃大的水泡。
③出血性带状疱疹,疱内容为血性。
④坏疽型带状疱疹,皮疹中心发生坏疽,结成黑色痂皮不易剥离,愈后遗留疤痕。
⑤播散型带状疱疹,在恶性肿-瘤或年老体弱的患者,在局部发疹数日内,全身出现类似水痘痒发疹,常伴有有高热,可并发肺、脑损害,病性严重,可致死亡。
第八页,共二十五页。
第九页,共二十五页。



第十页,共二十五页。


第十一页,共二十五页。
腰腹部带状疱疹
第十二页,共二十五页。
腰腹部带状疱疹
第十三页,共二十五页。
骶神经带状疱疹
第十四页,共二十五页。
坏疽性带状疱疹
第十五页,共二十五页。
诊断与鉴别诊断
:身体一侧出现簇集成群的红斑水泡,呈带状分布,伴有疼痛。

(1)热疮(单纯疱疹):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疱疹多为一群,自觉瘙痒而不疼痛,易反不发作。其中发病部位、自觉症状、易复发是主要鉴别点
(2)疱疹未出前,患处疼痛,易误诊为心、肺疾病、肋软骨炎、胆囊炎、坐骨神经痛等,需鉴别诊断,注意观察皮肤情况。
第十六页,共二十五页。
中医辨证
1、肝火湿热证:皮损颜色鲜红,水泡簇集,疱壁紧张,灼热疼痛;可伴有身热,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2、脾虚湿蕴证:皮损颜色淡红,水疱松弛,疼痛不适;伴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胖淡胖或淡红,苔白或腻,脉沉缓或滑。
3、气滞血瘀证:红斑消退,水疱干涸结痂,局部仍刺痛窜痛;伴烦躁不安,夜寐不宁,舌质紫黯,苔白,脉弦。
第十七页,共二十五页。
中药引经药的使用
临床辨证论治的同时,可根据发病部位适当加用引经药,使药物更好的发挥疗效,常用的引经药有:
发病部位
引经药
头面部
白芷、川芎、藁本、凌霄花、升麻等
胸肋部
瓜蒌、薤白、柴胡等
腰腹部
续断、杜仲、桑寄生等
上肢
姜黄、桑枝等
下肢
牛膝、木瓜、独活等
第十八页,共二十五页。
治则:清热利湿、泻火解毒、活血通络、化瘀止痛,针灸并用,泻法。
分期治疗:
急性期:体针、截法、火针、蜘蛛灸
后遗症期:体针、围灸、火针背腧穴(肺俞、肝俞、胆俞、脾俞)
第十九页,共二十五页。
针灸治疗
(1)体针:详见后
(2)火针:初期用火针点刺水疱部位
(3)截法:龙头龙尾三棱针或火针点刺放血拔罐;
(4)围灸:用点燃的艾条在皮损周围皮肤或附近的穴位行温和灸,每日1次。
第二十页,共二十五页。
处方:支沟 阴陵泉 行间 夹脊穴 皮损局部
方义: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穴,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合穴,两穴相配能清泻三焦邪热,健脾化湿;行间为足厥阴肝经荥穴,具有疏肝泻热之功;皮损局部针后加灸及拔罐以活血通络、祛瘀泻毒;相应夹脊穴以调畅患处气血。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五页。
加减:
热盛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加阳陵泉、曲池、行间、侠溪、血海。
湿盛皮损淡红,疱壁松弛、渗水糜烂,加血海、隐白、三阴交、足三里、内庭。
瘀血阻络则根据皮疹部位不同加相应的穴位,颜面部加阳白、太阳、颧髎;胸胁部加期门、大包;腰腹部加章门、带脉。
操作:取皮损部位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