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投行格局潜变
本刊记者 陈标杰 券商、投行实力对比的旧格局被通道制打破而面临洗牌,不得不探讨业务突破以求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这意味着未来投行分化的局面端倪初现。
总体来看,投行的潜变趋于两方面:一是保持内部现存架构,挖掘远地方的企业,这家企业希望华夏帮助推荐它上市。工作铺开后,汪民生觉得在市场并不满意的情况下,这家企业为什么非要走上市的独木桥不可呢?于是建议企业做私募。经过1年终于完成,该企业私募后资本规模达到5000万元,华夏证券也从中得到3%即150万元的回报。从费用上看,这只是一个很小的项目,然而华夏证券自有打算。“私募后的企业经过一两年的培养,最终目标仍然是要回到上市,这才是目的。”汪民生对私募抱着很大的期望。
但是汪民生却强调指出,私募并非未来的主要业务,因为私募的资源毕竟有限。其实他尚未指出的是,私募一般都是由风险投资商自己捉刀的,而现在风投出现过剩的苗头,焦急的风投发现项目的眼光是惯常锐利的。
中小企业的惶惑
上海飞轮是一家股本4010万股的小企业,经由光大证券辅导,预料上市无虞。殊不知通道制一推出,立即遭到遗弃,而其他券商似乎和光大证券商量好了一样,没有一家愿意保荐上海飞轮。
当然,这并不绝对。银河证券正在做的一个项目是北京医药,这是一个普通规模的企业,年利润不过2000万。如果光是考虑规模的话,恐怕银河根本不会做这个项目。“我们更多地是看它的盈利能力、行业中的地位和未来前景。”银河证券投行部总经理赵驹说。其实,北京医药进入银河证券的视野已经殊为不易,在银河的选择标准中,“同等质量的项目,我们肯定要做大企业而不是小企业。我们期望所做企业本身的利润额都在5000万元以上。”赵驹语气坚定地说。
至于年利润1000万以下的企业,银河一般都放弃,连前期都不进入,因为承销费实在微薄。赵驹说,银河投行总部80多人,其中十几人做企业战略,十几个做财务顾问,8人做资本市场,其他的做股票,根本不可能腾出人力和时间去跟踪或培养具有增长潜力的小公司。
银河证券的选择标准几乎是投行们的共性。北京证券王斌就是这样的执行者。他强调,在市场衰微的情况下,券商既要符合政策又要自谋生路,推荐企业当然首选“块头大的”。北京证券现有的4条通道已经占满,而到明年4月,他们辅导的企业将有十几家到期,根本无暇应对。
更加关键的是,据王斌分析,一家IPO企业的准备周期大约1年到1年半,目前证监会已经核准60多家;而配股企业的周期约为10个月,证监会核准的企业目前不足10家。显而易见,如果现在推荐,配股企业的发行要远远快于IPO企业。“我们现阶段不推荐IPO企业,这是毋庸置疑的。这就是通道的利用之道。”王斌说。
北京证券还有另外一套高招,巧妙地在IPO上吊足企业的胃口,那就是让IPO企业“竞标”。王斌说,鉴于辅导的企业上市心切,北京证券可以考虑放行,但是需要这些企业付出适当的费用以补偿通道。
他所指的做法是,北京证券决定推荐IPO企业,就会把质量、规模相仿的企业召集起来,单独跟他们谈条件,视其能够满足北京证券承销费要求的程度而定。在业内,一条通道的转让费用约为1000万元,而承销费用达到这个数目的企业,筹资规模至少要在3亿元以上。假设一家中小企业的筹资规模只有2亿元,惯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