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中医养生学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84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养生学论文.doc

上传人:apanghuang2 2017/5/29 文件大小:8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养生学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中医养生学论文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及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以下这几篇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是有论文动力从网上收集并整理的,如需更多的中医养生学论文, 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免费咨询。【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摘要: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 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不可小视。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 理无二致”。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 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周易》是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倍受推崇, 被尊为群经之首。正如《四库提要》所说: “《易》道广大, 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1] 显而易见, 《周易》是 2 中华民族公认的古老文化的奠基石,当然中医学也不会例外。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 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2] 可见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与《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 今就《周易》与中医养生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 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丰卦· 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 定当受自然的支配与制约, 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 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 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 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 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 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 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 应“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去寒就温, 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3] 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 3 此我们看到: 《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 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 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 人体阳气充沛, 则生机活泼, 精神焕发, 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养生家便是实践了“智者之养生, 必顺四时而适寒暑”[4] 的诺言, 故能“提携天地, 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而不危。他们之所以不反向运动, 是深知逆四时的严重后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 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 肾气独沉。”[5] 的经验, 揭示了一条永恒: 的真理“阴阳曲时者, 万物之终使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6] 二、《周易》“居安思危”与中医“防微杜渐”“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辞下》曰:“善不积, 不足以成名; 恶不积, 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坤卦》初六言: “履霜,坚冰至。”以上两则经文的意旨提醒人们: 事物的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 而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 必须“见微知著”,“居安思危”。故《周易》中有“惧以始终”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语, 《系辞传》还 4 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作为响亮的座右铭郑重提出以警示世人。中医养生继承并发展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 提出了自己的“防危杜渐”的养生观。《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7] 体现的便是“未病先治”的哲学思想, 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加喻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何谓治未病? 明代张景岳感受深刻: “祸始于微,危因于易, 能预此者, 谓之治未病, 不能预此者, 谓之治已病。知命者, 其谨于微而已矣。”[8] 张氏还指出:“履霜坚冰至, 贵在谨于微, 此诚医学之纲领, 生命之枢机也。”[9] 张景岳一语中的, 道出了“谨于危”便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先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健康当然也不例外, 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摇篮中, 这便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在“未病先治”方面中医养生还有其独具的特色, 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 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 虽未得长生, 亦可保百年寿矣。”[10] ,《内经》《千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