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暑的护理.doc

格式:doc   大小:75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暑的护理.doc

上传人:apanghuang13 2017/5/29 文件大小:7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暑的护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暑的护理【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中暑;护理“中暑”在中医学中属“暑湿”范畴, 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所发生的外感热病。暑湿病的发病原因, 中医学认为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 暑热或暑湿秽浊之邪乘虚侵袭所致。因夏季气候炎热, 人体汗出过多, 中暑患者极易出现“气伤津耗”的征象, 致使正气不足无以抗邪。夜露宿贪凉,导致腠理时开时阖, 元府则虚, 亦为发生中暑病因之一。现将暑湿病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主证、机制及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我科共收治 2 例中暑患者。入院后均及时给予降温、吸氧, 清醒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降低颅内压,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抢救措施。 2 热入气分 2 主证及病机:暑热亢盛,燔灼于阳明气分,逼津外泄,故见壮热、气粗、烦躁不安。如室内气温过高、通风不良,可见大汗出或汗出不畅。若全身无汗, 机体无法散热, 则皮肤灼热干燥, 暑热冲上, 可有头痛、面赤, 暑热伤津, 有口渴多饮。汗出气泄,则见背微恶寒。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为气分之热亢盛及津液亏耗之象。治则:清暑热,养津液。护理要点: 暑热是主要矛盾, 津亏属次要方面, 两者又互相影响。 退热降温(1) 降低室温, 一般在 25℃以下, 可用空调或电风扇吹风,使空气流通,增加对流机会,促使散热。注意勿将凉风直接吹在患者身上, 因热在气分, 肌肤仍有散热机会,如直接吹风,可使腠理闭塞,造成散热功能减退。(2 )头部及大血管分布处放冰袋,可减少头部血流量,减低耗氧量, 以保护脑中枢, 并协助全身退热。(3) 用酒精按离心方向在肢体上做擦浴,擦至皮肤微微发红,血管舒张, 此时腠理开泄, 有助于散热。(4) 用冷盐水灌肠, 以通府散热, 适宜于属阳明实证患者。应注意: 热在气分阶段。忌用冰水擦浴或浸浴。因突然的冷刺激, 可引起寒战, 使全身毛细血管收缩,体内产热增加,反而不利于降温。 补充津液(1 )适当给饮盐水,以补充因汗出过多而 3 失去的钠离子, 但对肾功能不正常者应慎用。对重症中暑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 ICU )后应予以床边监护。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及心电图的变化。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调节输液量、药物性质及补液速度, 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2) 大量饮用鲜芦根水、西瓜汁, 可达到清暑生津的作用。(3) 饮食以清淡流质为宜, 如炒米粥汤、藕粉汤、绿豆汤等。(4 )孩儿参煎汤代茶,有益气生津作用。 3 热入营血分主证及机制:神受暑热之邪侵扰,轻者壮热、心烦不安、少寝;重者昏迷或神志不清、谵语,热邪有陷入心包之势。暑热如营, 热盛动风则可见神昏惊厥, 舌红绛, 脉细数者为热盛伤阴之象;脉弦数为热邪深入营分,肝风内动之象。如见吐血、衄血、斑疹色紫、舌绛干裂或焦燥苔为暑热入血分, 阴液大亏之象。治则:凉营透热、清心开窍、平肝息风、凉血止血。护理要点:患者神志从嗜睡、半昏迷到完全昏迷, 如不及时用药, 会发展到亡阴亡阳, 直至阴阳离决, 津气欲脱,要注意做好对症护理,以防虚脱。 退热降温除降低室温等措施外, 应急时采用全身冰水擦浴或浸浴及其他综合降温措施。补充津液用静脉输液、鼻 4 饲药液及冷流质。为助散热, 可用冷盐水结肠灌洗。如有便秘,应先通便,后用冷莱菔子水灌肠,以助腑气通顺。 促使昏迷患者苏醒为促使昏迷患者苏醒, 可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