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9
文档名称:

李道新·《中国电影史》课件.doc

格式:doc   大小:2,471KB   页数:52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李道新·《中国电影史》课件.doc

上传人:HShess 2022/6/29 文件大小:2.4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李道新·《中国电影史》课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李道新·《中国电影史》课件
中国电影史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 李道新
(2004、2—2004、5 讲授)
中国电影史·教师简介
n姓名:李道新 性别:男 民族:汉族
n出生年月:1966年9剧和潮剧影片;除了长城、凤凰和新联三家影业公司之外,邵氏和国泰影业公司也竞相拍摄戏曲电影;其中,马师曾、红线女主演的粤剧影片《彩蝶双飞》与姚璇秋主演的潮剧影片《陈三五娘》获得极大成功;而李翰祥导演的黄梅调影片,一度风靡华语世界,在两岸三地引发观影狂潮。由其执导的第一部黄梅调电影《貂蝉》(195
8),便获得第五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次年,黄梅调电影《江山美人》再一次获得第六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而由邵氏影业公司1963年出品,李翰祥导演,凌波、乐蒂主演的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更是铸成影史佳话:仅仅在台北,该片就创下连映62天、卖座840万新台币的空前纪录,并在第二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评选中,囊括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音乐、最佳剪辑、最佳演员特别奖等6个奖项。影片采用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悲剧这个最具中国风味的、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配以琅琅上口、易学易唱的黄梅调歌曲,再加渲染泼墨的国画场景与写意悠远的舞台神韵,充分满足了港台观众的思乡怀亲之情。实际上,戏曲片已经成为中国电影里民族文化的集中载体,在传播和改造中国传统戏文的过程中,在唱念做打的银幕上,追寻着20世纪以来中国人的寻根梦。
伦理片:中国电影的道德图景
1922年2月,公司买办张石川与新剧人物郑正秋、周剑云、郑鹧鸪等组成明星影片公司,并以其“教化社会”的宗旨以及电影与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的艺术主张,在此后15年的时间里,将其经营成中国早期最为著名、最有影响、最大成就的私营电影企业。
从1922年开始到1937年间,明星影片公司一共拍摄影片200余部,其中的大多数出品均为伦理片。1923年年底拍摄完成影片《孤儿救祖记》便是第一部引起中国观众广泛兴趣并深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蕴的作品。作为伦理片的《孤儿救祖记》,尽管不无“五四”以来改良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濡染,但它仍是一部中国早期电影人通过电影张扬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和伦常秩序的代表作品,体现出中国早期电影明确的社会功利观与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据影片“本事”和“字幕”,《孤儿救祖记》的第一个镜头应是一幢 “严严灿烂之巨厦”,巨厦的所有者乃“拥资百万”的富翁杨寿昌;影片临近结尾,贤母余蔚如和佳儿余璞主要依靠其“守节”、“孝顺”的道德力量,战胜了小人之
“心毒”和“阴险”,终于重新回到“巨厦”并得袭“巨产”,亦即回到了“祖父”的身边并传承了“祖父”的“光荣的历史”。
《孤儿救祖记》一出,大受舆论赞赏和报纸宣扬,不仅哄动全上海,其营业收入也超过预算收入数倍。明星影片公司乘此机会,急忙招集商界闻人投入股份,稳固了公司的基础;电影投资者和电影观众对于国产电影事业尤其国产伦理片的态度,也因此进入一个“狂热”的时代。在郑正秋“教化社会”电影观念的影响下,受到《孤儿救祖记》的票房感召,从1924年起至1927年,仅明星影片公司一家,便相继推出了《苦儿弱女》、《好哥哥》、《最后之良心》、《小朋友》、《上海一妇人》、《冯大少爷》、《盲孤女》、《可怜的闺女》、《新人的家庭》、《早生贵子》、《多情的女伶》、《富人之女》、《未婚妻》、《她的痛苦》、《一个小工人》、《良心复活》、《为亲牺牲》、《挂名的夫妻》、《二八佳人》、《真假千金》、《卫女士的职业》等不下20部伦理片,内容涉及“野蛮婚姻”、“遗产制度”、“妇女沉沦”、“都市罪恶”、“拆白党黑幕”、“纳妾遗毒”等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并在影片中为每个问题都提出了不无人道主义色彩的解决途径,形成了明星影
片公司出品贴近社会、立意教育、着重人伦以及叙事曲折、以情动人的独特传统。
明星影片公司开创的伦理片传统,不仅在当时启发了其他各影片公司相继卷入伦理片创作大潮,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民族电影的精神走向和文化蕴含。在根深蒂固的伦理本位文化氛围中,在部分影人电影教化观念、早期影评伦理道德模式以及国民党政府“发挥东方伦理精神”的电影检查标准的多重作用下,中国伦理片逐渐发展成为亚种最多、数量最大、票房最高、声势最显的中国电影类型。总的来看,20世纪20年代中期前后兴起的伦理片是一种以家庭伦理情节剧为核心,以爱情伦理剧、社会伦理剧和宗教伦理剧为辅助的类型片种。它重在以“对照”的手段和“比兴”的方法,探讨中国家庭的道德危机,寻找中国社会的改良之路并建立家庭与国族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在郑正秋的《姊妹花》(1934)、蔡楚生和郑君里的《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费穆的《小城之春》(1947)和谢晋的《牧马人》(1982)等影片中,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