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文档名称: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政策效果的评估方法.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3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政策效果的评估方法.doc

上传人:珍珠夸克 2022/6/29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政策效果的评估方法.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政策效果的评估方法
张海军 段茂盛 摘要 对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TS)的政策效果进行及时和科学的评估,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改善体系设计,从而确保ETS政策目标的实现。目前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评估了国内外ETS的政策效果,自主技术创新;后者主要指企业从其他单位引进新的生产设备或者翻新已有设备。前者被视为企业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策略,而后者则是相应的短期策略。
对经济产出和竞争力的影响
国内外研究大都将ETS对于经济产出和竞争力的影响定义为ETS对广义的经济表现(economic performance)的影响,选取的评估指标包括企业收入、就业率、增加值、边际利润、出口份额、生产率等。ETS对于经济产出和竞争力的影响一直是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对ETS的政治接受度有重大影响。实施ETS产生的履约成本、行政成本等可能增加企业的成本;生产成本的增加有可能导致纳入企业提高产品价格,从而影响其市场竞争力,甚至导致其搬迁至非ETS覆盖区域,引起碳泄露问题[7-8]。
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ETS的影响还表现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研究中多将这种影响定义为组织创新(organizational change),作为ETS促进企业创新的一个方面。依据Oslo Manual[9]的定义,组织创新是“在企业的业务实践(business practices)、组织实践(workplace organization)或外部关系(external relations)中实施一种新的组织方法”。组织创新主要包括企业在对ETS的重视程度上、组织框架上以及节能减排能力建设上所做出的改变[10-14]。企业对于ETS的重视程度,主要体现在ETS问题最高在公司哪个层级的会议上讨论,企业在投资决策中对于碳成本的态度等。企业的组织框架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企业是否成立或指定了新的部门或管理实体负责ETS相关问题,是否加强与外部单位的合作等;节能减排能力建设的改变则体现在公司是否实施了能源管理,是否针对员工进行了节能减排培训等。 对协同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温室气体与大氣污染物(如SO2、烟粉尘等)同根同源, 均主要来源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燃烧,因而在理论上,ETS在实现碳减排的同时,也将协同减少其他大气污染物排放。然而,目前关于国外体系对该方面的研究较为少见,这可能是由于在国外开展ETS的国家或地区,大气污染物问题相对不严重。而对于中国来说,近年来,我国区域性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政策制定者对于通过ETS推动企业优化能源结构、协同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期待也与日俱增,相关研究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15-16]。
2 定量分析方法
因变量在ETS实施前后的对比法
顾名思义,该方法即是比较研究所关注的因变量在ETS实施前后或者不同年份间变化情况的方法。关注的因变量包括碳排放、碳强度、GDP等。如《北京碳市场年度报告2018》指出,%%,能源利用效率全国居首,认为利用市场手段推动节能减排在北京市已初见成效[17]。该方法在我国各个ETS试点的运行报告和分析报告中被广泛采用,包括历年的《广东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分析报告》《北京碳市场年度报告》和《上海碳市场报告》以及《深圳市碳交易体系一周年运行效果总结报告》等。
这种方法的数据需求较为简单,只需要因变量在一些时间点的数据即可,并且这种“前后比较”可以反应所关注的指标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趋势,因而常见于各类统计分析报告中。但是,这种方法并不属于严格的归因分析,即无法在多种因素存在从而导致所关注因素变化的情况下,说明观察到的因变量变化是否可以归因为ETS的影响。
趋势外推法
该方法主要应用于针对European Union (EU) ETS碳减排效果评估的初始阶段。具体来讲,该方法试图通过分析纳入体系排放源的碳排放总量的趋势,预测在ETS启动后照常情景下的碳排放,并将其与实际的碳排放数据对比,从而判断EU ETS是否促进了碳减排[18-21]。在趋势预测过程中,考虑的其它影响因素包括GDP增长率、能源强度变化趋势、能源生产、能源价格、天气状况等。例如,Ellerman和Buchner[19]应用国家分配计划(National Allocation Plans,NAP)中的企业历史排放信息,以2002年的碳排放为基准,结合GDP增长率、能源强度、能源价格、碳强度趋势等因素,粗略地估算了2003—2006年对照情景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与经过核证的体系碳排放进行了比较,认为EU ETS所覆盖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