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井下微地震监测技术应用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104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井下微地震监测技术应用研究.doc

上传人:xcweywk961 2017/5/29 文件大小:10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井下微地震监测技术应用研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井下微地震监测技术应用研究摘要: 随着页岩气开发的兴起, 微地震监测技术作为与之紧密相关的一项地球物理技术受到了日益密切的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原理, 随后列举了三项国外成功应用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实例。最后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关键词:微地震监测原理应用中图分类号: 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791 ( 2013 ) 05 (b) -0089-01 微地震监测技术近年来已经发展为石油天然气开发中的一项常用技术。目前该技术的广泛应用主要集中于对水力压裂作业伴生的裂隙网络变形进行成像, 此外也用于监测进行二次提采和生产时因注入液体产生的非弹性形变所诱发的微震。近年来页岩气开发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为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因为页岩气开发中所使用的一项关键技术——水力压裂技术, 在压裂完成后要对其压裂效果和裂缝的空间展布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而微地震监测技术是进行此项工作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 1 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原理目前学术界对于微地震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一般认为所谓微地震是指地震矩数值小于 0 的地震,其成因包括天然和人工诱发两种[1] 。微地震监测技术按检波器布置位置进行划分可分为地表监测技术和井下监测技术, 本文主要对其中的井下监测技术进行介绍。在井下监测作业中, 高度灵敏的传感器被布置在靠近震源的井眼中以使信号衰减和背景噪音降至最小。这种方法以排列稀疏的检波器阵列检测幅值很低的微震事件, 检波器的最大检测范围限定在监测位置周围的一定区域内。利用井下数据, 研究者大体上可以通过三类方法来确定微震震源的位置。第一类方法可以利用单个三分量检波器的数据来实现, 这种方法通常称为矢端图技术。在这种方法中, 进行记录的传感器和微震震源间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直达 P波/S 波初至的微小运动来确定。传感器到震源的距离可以通过直达 P 波和 S 波的初至时间差和这两种波的速度信息来确定。矢端图法所最简单情况下只需要一个测点和该区域介质的平均速度信息。通过利用多个位置的传感器记录和有关勘查区域速度结构的所有可用信息, 研究者可以用矢端图法得到更可信的震源定位。第二类定位方法利用三角测量方案中多工位的P波和S 波混合初至时间的组合来进行工作。此方法和之前的矢端图法可以利用被调查区域中随空间变化的速度信息。第三种定位方法涉及到在空间中寻找与特定相位的初至具有最大相似性量度值的点, 而无需测量不连续的波至时间。该技术可以利用一个单独的相, 但前提条件是有一个大的孔径阵列, 对于小一些的井下孔径阵列则使用多重相位法。该成像方法在概念上与克希霍夫偏移算法较为相似。通常, 定位方法可以结合矢端图法和初至时间信息。对给定的微地震进行研究所使用的方法要视传感器配置和所得数据的质量而定[2] 。 2 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应用实例 巴涅特页岩气水力压裂成像 2000 年, 研究者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沃斯堡盆地用钢缆布置的检波器阵列完成了第一例成功的水力压裂成像作业。当时, 巴涅特气田处于开发的早期。此后这块气田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天然气田之一, 并且对页岩气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巴涅特气田属于天然裂隙性油藏, 常规的水力压裂模型假定压裂过程中只会产生一条裂缝, 但是对巴涅特气田地层中发现的复杂裂隙网络该理论已不再适用。研究表明巴涅特气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