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研究进展.doc

格式:doc   大小:10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研究进展.doc

上传人:xcweywk961 2017/5/29 文件大小:10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研究进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研究进展摘要: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是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特殊地貌单元, 它分布于陆海相互作用的地带, 储存着海岸演变、海面变化、气候变化、河口环境以及海洋环境的各种信息, 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和陆海相互作用的理想载体。本文从水文测验、卫星遥感、数字高程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海洋沉积学、潮流数值模型共 6 个方面对该海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关键词: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演变机制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91 ( 2013 ) 04(c) -01 43-02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位于江苏海岸以东的南黄海海域内, 因其形态呈辐射状分布故名辐射状沙脊群。它被发现于 20 世纪 50 年代, 首先在文献中被报道于 70 年代, 被详细研究于 80 年代。在 20 世纪 90 年代, 我国的许多学者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的动力环境、潮流动力机制和地形地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入到本世纪, 研究人员们对该海域悬浮泥沙的输运、潮流沙脊的变迁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 水文测验 1980 年至 1984 年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考察队对辐射沙脊群海域进行了实地调查。该次调查采用长期观测、定点连续观测、路线考察、断面调查、典型调查、社会调查、资料收集等多种形式。针对该区域开展了陆地水文和水资源、海岸带气候、沿海工程及海岸防护、港口航道及涵闸、近海地质、近海水文、沿海地质条件、海岸和海涂地貌、沉积及冲淤动态、海岸带环境质量、海洋化学、航测和制图等项目的调查研究工作[1] 。调查成果丰硕,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3 年至 1984 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WHOI ) 对南黄海进行了调查研究。该次调查对海区夏季(7月) 和冬季( 11月) 悬浮体的空间变化和季节分布进行了观测,取得了丰富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1986 年至 1990 年在江苏省科委基金课题“条子泥并陆可行性研究”的支持下, 对辐射沙脊群海域特别是条子泥等近岸沙洲进行了深入研究。该次研究主要分析了条子泥岸滩的稳定性、附近水域的悬浮泥沙分布特征和沙洲的消长规律。 1988 年、 1992 年、 1993 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组织了三次对南黄海悬浮体的调查研究。 1996 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韩国汉城大学海洋研究所开展了联合调查研究。通过悬浮体含量和海流资料, 计算了黄海暖流细颗粒物质通量约为 100 万吨/ 年。 1998 年“条子泥促淤并陆工程试验研究”课题组针对辐射沙脊群海域水道的泥沙悬浮输运机制等问题, 对该海域进行了实地测量。同时结合卫星照片对辐射沙脊群海域悬沙分布及海床侵蚀淤积分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006 年至 2007 年,“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对整个江苏沿海潮流、悬沙进行了同步水文测验,为数学建模提供了可靠的验证资料。综上所述, 我国对辐射沙脊群海域及其周边地区的研究已有比较长的历史, 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测资料, 这对于进一步探索该海域形成演变规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卫星遥感该种方法主要用于对表层悬沙浓度的分析。把卫星照片的光谱数据与实地测量得到的悬浮体浓度建立相关关系, 通过定量反演模型解译卫星遥感影像,从而获得整个海域悬浮泥沙的浓度。李海宇、王颖[2]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