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1
文档名称:

平定营镇说明书(最终).docx

格式:docx   大小:129KB   页数:10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平定营镇说明书(最终).docx

上传人:sssmppp 2022/6/30 文件大小:1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平定营镇说明书(最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
说明书
2015年11月
瓮安县平定营销
二、 产业结构 12
三、 产业特征 12
四、 产业发展策略 12
五、 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13
第五章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14
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 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 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 优化布局,集约高效。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 以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依托,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 模,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内舱间结构,促进城 市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
4、 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 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背景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推动城镇发展一体化”,“全面落实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构 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2、 [国发(2012])2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 干意见》中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培育黔 中城市群,打造一批节点城市和特色小城镇,提升中小城市承载能力;大力发展文化 和旅游产业。
3、 《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2013)提出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 的主基调,坚持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坚持走追赶型、调整型、跨越式、可持 续发展路子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进经济增长与居民 收入同步提高,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与全国同步实现。将着力打造重点发展平 台,围绕“四化”同步,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滚动发展,做到定路线图、定工 作量、定时间表、定责任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大力推进“5个100工程”。
4、 《黔南州全面深化旅游产业发展改革三年行动纲要(2015—2017年)》提出, 要把旅游作为高铁经济的主抓手,着力把旅游打造成黔南的战略性支撑产业。坚持合 作共赢、共建共享的原则,与珠三角、长三角和州外兄弟州(市)建立跨区域的旅游 联盟。强化旅游招商,创新旅游营销方式,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健康养生、 休闲度假产业,加强酒店和大型商贸城建设。
5、 瓮安县作为黔中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已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瓮安 县总体规划(2012-2030)》通过,需对全县的镇镇规划进行调整和重新定位。平定营 镇位于瓮安县南面,素有“瓮安县南大门”之称,镇政府驻地距瓮安县城仅有18km、 距牛场镇镇政府驻地16km。平定营境内,省道马遵公路横穿营定街村,2014年刚建成 的马瓮高速公路贯穿全镇,并在平定营村设有高速匝道口。基于此,平定营镇的交通 区位已经发生了一些巨大的变化,因此迫切需要对平定营镇进行规划定位,以适应新 形势下的发展需求。
12、 《防洪标准》(GB50201-94) 2014年;
13、 《贵州省瓮安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2-2030》;
14、 国家、省、市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
(-)相关政策
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
2号);
2、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 《国家六部委《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4、 《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5、 《平定营镇2012-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6、 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意见和其他资料。
(三)相关规划
1、 《贵州省瓮安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2-2030》;
2、 《瓮安县平定营镇总体规划2009—2030》;
3、 《贵州省瓮安县平定营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
4、 《瓮安县城南农业文化生态观光园规划》。
五、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4-2030年,共16年。其中:
近期:2014-2020 年;
远期:2020-2030 年。
六' 规划层次
规划分为两个层次:包括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和镇区规划。
1、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合理预测镇域内村庄的人口规模,提出镇域村镇发展战略, 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 营模式。
5、 文化传承,彰显特色。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 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