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中药苍耳子的质量评价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91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药苍耳子的质量评价研究.doc

上传人:ttteee8 2022/6/30 文件大小:9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药苍耳子的质量评价研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本科生毕业论文
中药苍耳子的质量评价研究
学 号: 姓 名: 年 级: 系 别: 专 业: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0683203
马永刚
2010 级
物理化学系
应用化学(化学制药方向)
赵玺
承诺书的化学成分及其毒性进行系统的研究,其入 药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而由于中药毒理学、毒代动 力学研究起步较晚,对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相对滞后,苍耳子毒性作用以及药效 与毒性的关系目前都还是盲区。我们认为应当对苍耳子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前人 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各单化合物或者性质相近的分组化合物特别是具有药效及 毒性的物质进行谱学研究,建立苍耳子化学成分标准对照品的相关谱学数据库; 利用色谱的高效分离分析手段,结合标准对照品数据库,确定苍耳子整体化学特 征即各化学成分的含量分布比例和相对含量;结合苍耳子中己经研究确定的各化 合物的药理/毒理数据,确定苍耳子入药的基本要求以及药效/毒性物质的控制含 量;在此基础上,建立苍耳子入药标准质量控制指纹图谱,从而解决苍耳子入药 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以及入药过程中的质量跟踪控制问题。
第2章苍耳子的草本考证及其分布

苍耳名渊源久远,历代本草多称其为篥耳,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56]。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57] “篥耳”释名项下云:“诗人谓之卷耳(注:据考证 [57],卷耳与苍耳乃两种不同的植物,故卷耳作为苍耳的别名应予以纠正),尔 雅谓之苍耳,广雅谓之桌耳,皆以实得名也。其叶形如桌麻,又如茄,故有桌耳 及野茄诸名。其味滑如葵故名地葵,与地肤同名”。陶弘景《名医别录》曰:“信 人皆食之,谓之常思菜,以叶覆麦作黄衣者,方用甚稀” [58] o “《本草乘雅半 褐》释名云:“取实如鼠耳,其色苍苍,复名苍耳,盖耳者听之官,肾之窃,肺 之司,故某形似耳,亦可入肝,色苍故也[59]。”又名苍耳实《本草蒙荃》[60]o 由上述可知,苍耳的古籍别名虽然众多,但并未流传成常用名。

苍耳以果实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曰:“篥耳,味甘 温,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久服益气,耳目聪 明,强志轻身”[56]。此功用沿载于历代本草,与现代中药学中苍耳子功效基 本一致。《滇南本草》云:“苍耳,气味甘、苦,性温。主治上通脑顶,下行足 膝。发汗,散风湿,外达皮肤,治头痛、目暗、齿痛、鼻渊、肢痛、痹痛,疮科 仙草,慎勿轻视[65]。”《本草品汇精要》指出:“苍耳实有小毒,气厚味薄,阳中 之阴[66]。”《本草蒙荃》云:“止头痛,善通顶门,追风毒任在骨髓,杀疮虫湿 [60]”清代《本草易读》说:“苍耳,甘苦,微温,无毒,发表汗,散风湿[67]。” 《本草求真》也言其无毒[63]o现代中药在药物功能类上多把苍耳子列入发散风 寒类。
其叶入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味苦辛,微寒,有小毒,主膝痛,溪毒, 一名施,一名常思,生安陆川谷及六安田野,实熟时采[58].”依其采收季节,此 时所用为苍耳地上全草,尚未结实或有嫩果。《千金•食治》记载茎叶的性味 “味苦辛,微寒,有小毒。苍耳叶绞取汁以渍之,治热毒[61]。”《新修本草》载 曰:“主大风癫痈,头风湿痹,毒在骨髓,令省睡,除诸毒鳌,杀疮湿,久服益 气,耳目聪明,轻身强志,主腰膝中风毒,亦主捌狗毒[68]。”《食疗本草》曰: “生捣苍耳根叶和小儿尿绞取汁,冷服一升,日三度,甚验。用于中风伤寒并疗 肿困重[62]。”《本草图经》也沿用其法[69]。清代《得配本草》云:“治诸风攻 脑,头晕闷绝。大风病疾[70]。”《本草易读》云:“苦辛微寒,除大热癫痈,去头 风湿痹,追骨髓腰膝之风毒,解中风伤寒之表邪[67]。”可见古人用苍耳茎叶入 药都各有其独到之处。

苍耳子具有祛风湿、通鼻窍之功。但生品有毒,毒性成分可能与毒性蛋白质 或苍耳普和生物碱有关。加热后,能破坏其毒性。《中国药典》(1995年版)要求 炒至黄褐色,去刺后应用。唐《备急千金要方》首先指出苍耳要“灰”,宋《太 平圣惠方》、《证类本草》也均说“烧作灰”即烧灰存性。陈藏器首次指明果实应 “捣刺”用。《证类本草》还指出“炒,令香。”以后的本草相继提出“炒,捣 碎。” “炒去刺,研破。”《太平圣惠方》有“微炒”的记载。《本草纲目》云:“入 药炒熟,捣去刺用,或酒拌蒸过用。”古人用“炒法”“捣法”“烧法”都是为了 去苍耳子的刺,说明苍耳的刺不能入药,是否毒性成分存在于刺有待进一步研究 阐明。
古人对苍耳根、茎、叶的采收加工有严格的掌握。《本草乘雅半褐》谓:“覆曰: 所在有之,与麦互相为候,麦黄种桌,桌黄种麦也[59]。"苍耳子秋季果实成熟 时采,去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