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纯真爱情的呼唤.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纯真爱情的呼唤.doc

上传人:玉柱儿 2022/6/30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纯真爱情的呼唤.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纯真爱情的呼唤
王 绯 今天的人们很难相信:30年前,没有谁故意制造热点,可是,万把字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以下简称《爱》),竟会搅起那么多的波澜,进而持久地牵动整个社会的敏感神经,打开无数人的话匣子,引出说不尽的话题。”
――(孙五三:《一个普通的人――记女作家张洁同志》,《青春》1980年7期)
那是一个在许多方面尚处于僵滞状态却开始***燃烧的时代,或许因为有马克斯、恩格斯的照耀,让很多人以为可以大胆地向前走;或许因为焦渴万分的中国太需要雨露滋补,对爱情婚姻的敏感及对文学的关注度超乎寻常;或许因为刚刚在文化禁锢中松绑的男女老少,终于从《爱》里辨认出久违的爱情模样;或许因为张洁真的像个“女巫”(张辛欣语)――她骑着大扫帚,一下子就飞进荒芜的社会心灵,叩响了无数人锁闭在内心最隐秘最柔软/脆弱角落的一扇扇小门……无论有多少个“或许”和“因为”,都不能不承认,《爱》问世后所激起的强烈社会反响,不啻新时期文学的一个奇迹。
最早力挺《爱》的研究/评论者,大都是现如今公认的德高望重的文学前贤。黄秋耘1980年1月在《文艺报》上发表了《关于张洁作品的断想》,指出:《爱》所写的是人类在感情生活上一种难以弥补的缺陷,作者企图探讨和提出的,并不是什么恋爱观的问题,而是社会学的问题,希望读者认真思索一下为什么“我们的道德、法律、舆论、社会风****加于我们身上和心灵上的精神枷锁是那么多”;谢冕、陈素琰夫妇在1980年2期的《北京文艺》上撰文,谈到《爱》鞭挞无爱的婚姻,批判交换和买卖的婚姻,在作家的思考还不十分活跃自由――“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忌讳,我们还有无穷无尽的忧虑,我们还有着太多的左顾右盼”的国情下,这篇小说在“题材与主题上”作了一番“认真的冲撞”(《在新的生活中思考――评张洁的创作》);唐挚(唐达成)在《文汇增刊》1980年2期上发表的《读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随感》,发出《爱》是“纯真爱情的呼唤”的盛赞,充分肯定了女主人公“摆脱镌刻着私有制度烙印的一切****惯、情感、规范和传统”的渴求。随着热评热议的涌出,针锋相对的不同意见也不断涌现,形成十分热闹的争鸣局面。此情此景,从当年的权威/主流媒体《文艺报》《关于(爱,是不能




忘记的)》的“来稿综述”(1980年8月号),可见一斑:张洁的小说……发表后,在读者和评论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和争论。本刊今年一月号发表了黄秋耘的《关于张洁作品的断想》,其中涉及到对《爱》的评价;继之,本刊五月号又发表了李希凡与黄秋耘商榷的文章《倘若真有所谓天国……》和晓立评论张洁作品的文章《深刻细致,但也要宽阔》。《光明日报》也先后发表了盛英、肖林、戴晴等人的文章。围绕着这篇小说的一场争鸣,便热烈地展开了。
近来,本刊收到了很多来稿,对这篇小说和上述文章发表了各种意见,涉及的问题比较广泛。但总起来看,少量来稿赞同李希凡、肖林的意见,绝大多数来稿是与这两位作者商榷的。来稿主要围绕着对小说的思想倾向和格调的评价展开争论,具体争论的是怎样评价老干部和钟雨的形象,他们的爱情是否合乎道德,产生他们的爱情悲剧的根源究竟何在等问题。
《文艺报》的这篇文章,是《爱》发表后9个月内的“来稿综述”,表明当年读者反应批评的跟进速度之快,参与人数之多,涉及话题之广,讨论问题之深。如果说,《文艺报》作为文艺批评的重镇赢得此局面并不为奇的话,那么,其他主流、非主流及文学、非文学媒体的情况足可证明这个奇迹:1980年7月2日,《光明日报》刊发曾镇南《爱的美感为什么幻灭――也谈(爱,是不能忘记的)》的“编后”说:张洁的《爱》发表以来,“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和争论。本刊不久前发表了肖林和戴晴同志的两篇持不同意见的评论文章,着重从小说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的道德性上评价作品的意义。现在,再选发两篇从文学角度――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和美感作用与作品的主题和主题表现上评论小说的文章。自从展开讨论以来,本刊陆续收到不少来信、来稿,对读者的支持,我们深表感谢”;《北京文艺》仅1980年就刊登了多篇关于《爱》的评论/争论长文,如李贵仁的《她捧出的是两颗纯洁的心――谈怎样理解(爱,是不能忘记的)》(1980年2期)、石天河的《理想的感情和革命的道德》(1980年9期);还有《当代文学》,1982年1期上就发表了三篇有关《爱》的论文;此外,1980-1985年间,不计《读书》、《求是学刊》等重量级大刊、学刊,地方性的杂志如《江准文艺》、《福建文学》、《四川文学》、《工人创作》、《红岩》、《湘潭大学学报》、《浙江师范学院学报》、《徐州师范学院学报》、《衡阳师专学报》、《克山师专学报》等,都不失时机地参与了有关《爱》的评论/争论,推出了一批颇有见地的文章。
除了直接与公共/公开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