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丹毒的中医治疗【关键词】丹毒“丹毒”一症,是一种皮肤突然鲜红一片,色如脂涂丹染,迅速蔓延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发病的特点是: 病起突然、恶寒发热, 局部皮肤忽然红赤如涂丹之状, 红肿胀迅速蔓延, 边界清楚,发无定处,每多复发。《外科大成》中说:“丹毒者,为肌表忽然变赤,如丹涂之状也。《疡医大全流火门主论》称流火。如发于头面部者, 《疡科心得集》称“抱头火丹。”丹毒好发于炎夏暑湿季节,且易复发,现将治疗丹毒的临床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在治疗丹毒病例中,对 135 例病人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男 84例,女 51例, 年龄 31~ 40岁 39例, 41~ 50岁 52 例, 51~ 60岁 32 例, 60 岁以上 12 例,年龄最小 31岁, 最大 73岁, 病程最短半天, 最长 15天; 复发者 58例, 复发率为 43% ,在 135 例中有 18 例是坏疽性丹毒,占 13% 。 2 在 135 例病人中,曾经西药抗生素治疗的有 83 例,中西医结合治疗者 29 例,用中医中药治疗的 23 例。 治疗方法 中医分型治疗丹毒的分型治疗是根据发病部位而确立辨证分型、制定治疗原则的。如发于胸部、腰背的为内丹毒,属肝火毒蕴和肝脾湿火,治以清热泄火,疏肝化湿。发于面部的为风热毒蕴, 治用清火解毒, 疏风散邪。发于新生儿脐周、腰腹者称为胎火毒蕴, 治用清热解毒为主。发于下肢者有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之别。湿重于热者为湿热毒蕴, 治用利湿解毒; 热重于湿者为湿热下注、化火为毒, 治用清热利湿。 中药外敷治疗我们用医院自制制剂“益黄膏”外敷治疗丹毒已有多年历史, 使用后发现, 早期有红斑时使用较好, 一旦发生水疱者, 再敷就没有效果, 有时反而加重症状。 局部治疗对于湿重于热的患者,除了患肢红肿、热痛外,局部还可出现水疱,亦称“大疱型丹毒”, 现代医学称之“坏疽性丹毒”。此症是因热毒之气暴发皮腠,皮肤间斑 3 块呈色红光亮,是湿邪从热化之象。湿热毒邪稽留肌肤,水湿外透, 则于红斑上出现水疱或大疱, 湿热壅盛, 蕴蒸肌肤还有见血疱者, 甚则热甚肉腐, 皮肉为之坏死、腐烂。此时, 除内服中药外,我们用“洁悠神”(南京神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 喷涂, 清洁包扎, 日换 1 次或数次。洁悠神是分子级隐性抗菌隔离网膜, 系物理抗菌, 能使皮肤持久抵御致病菌的侵袭,增加“长效抗菌”和有隐形“隔离病菌”的功能, 彻底清除感染源。 疗效评定标准[1] 治愈: 全身及局部症状消退, 血象正常。好转: 全身症状消失,局部症状未全消。无效: 全身和局部症状未能控制,出现“陷症”。根据上述标准, 对所治病例, 经过 3~5 天的治疗, 治愈者 132 例,达 98% ,还有 3 例病人因大疱性丹毒,是农村病人,带药回去治疗,经过治疗后好转,后痊愈。其中 1例, 治愈过程达 1 个月以上。 2 典型病例患者,女, 54岁, 2002 年9 月初诊, 患者主诉: 右下肢红肿 10天, 经过治疗未愈。询问病史得知, 病人 1 周前, 因足背作痒, 用手搔之, 当日无事, 次日发现足背红肿, 继则蔓 4 延至小腿伸侧,遂到单位医院就诊,诊断为“丹毒”,用抗生素(头孢类)治疗之后,非但红肿不减,反而起“大疱”, 局部发生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