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把新闻变成“故事”
姬少亭 英语里,新闻被称作story(故事)。
我们记者肩负着提供信息的重任,但往往容易忘记受众的基本要求:报道的可读性。于是,读者在看某些新闻报道时,心里禁不住苦涩地呐喊:“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现了两个北京,一个是现代的、飞速发展的北京;一个是古老的、宁静的北京。两种风格的建筑和两种迥然不同的生活都让我迷恋。”
我们利用他本人的直接引语,把这位离读者遥远的外国设计师拉到胡同里面。他说,自己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骑着自行车、拿着照相机在老胡同里面转,拍拍那些漂亮的雕梁画栋,拍拍乘凉扇扇子的北京大妈,享受片。刻世外桃源般的宁静。
这样的场景让文绉绉的文章融入了一种市井味道,让一个外国老人融入到北京的市井街巷里面,活灵活现地展示一个充满现代意味的设计师是如何喜爱老北京的。让动作和声音为文章活色添香
平面媒体最大的短处就是没有色彩和声音,如何让文章“动”起来,是一个大难题。
有的时候,有了人物和情节,却白白被我们浪费掉了――这个故事还是不好看,这是因为没有“动感”。所以,除了耳朵,我们还要带着眼睛去采访。
我的采访对象长什么样?多大年纪?高矮胖瘦?穿什么衣服?他(她)与我的故事最相关的特点是什么?他(她)跟我说话的时候都做了什么动作?最理想的是,我还闻到了什么?
如果看完我的故事,读者还是没有概念,那就是失败了。
在《奥运颁奖礼仪志愿者:款款走来的中国古典气质美女》一文中,我和我的合作者(同样是一位女孩)不仅不吝辞藻描述这些美女“高梳云鬓,巧笑嫣然,一双明眸顾盼间神采飞扬,一袭长裙动静中流光溢彩”的美态,而且展示出她们“魔鬼”训练时被汗湿透的T恤和穿坏的高跟鞋,指出美丽的背后是“头顶书、膝夹纸,高跟鞋上练站姿”的辛苦。其中色彩、动作和神态都有了。
在《荷兰600余名徒步爱好者行走北京喝彩奥运》这样的奥运“花边小新闻”中,我们为这些荷兰友人穿上背后印着天坛图案的徽标和“Walk Challenge China 2008”(徒步2008)的T恤,给他们脸上画上中国国旗的油彩,头上带上荷兰:来自巴黎的唐老鸭挂件、来自日本、比利时、意大利等国的徽章。还追根溯源地讲出其中一位老太太身上的物件是从北京的百年老店瑞蚨祥买的。其中很多精彩的小细节都是我们的一位实习生拿到的。
针对外媒指责中国监视外国游客的说法,在稿件《外国游客:在中国旅行“很自由、很惬意”》结尾处,我们让外国游客兰布切坐在北京东郊一家酒店的“啤酒花园”中,边喝着啤酒边笑着说:“我们的导游和领队合作得非常愉快,在北京的行走时光很美好。”
这句话本来没有什么特别,但这个场景却让紧绷的“监视”一说不攻自破了。
让新视角拯救旧故事
奥运前夕,我就和―个同事合写过一篇《胡同“奥运人家”让外国人零距离体验北京文化》。
此后,不断有社内外记者向我询问奥运人家的电话,我记他们家电话甚至比我自己的还熟,谁问我我都能倒背如流。那段时间,“奥运人家”几个字频繁见诸报端。此时,有人突然又交代我写一篇同题材稿件,我不禁脱口而出:“哦,我的天哪!”
我需要拯救我的故事。
一位资深记者指导说,不要再从主人的角度入手,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