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汽车行业关于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几个问题.docx

格式:docx   大小:26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汽车行业关于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几个问题.docx

上传人:东风倩倩 2022/7/2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汽车行业关于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几个问题.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汽车行业关于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几个问题
汽车行业关于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几个问题
1 / 131
汽车行业关于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几个问题
关于汽车零部件市场开展的几个问题
一.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面临的机遇
1.国展几个问题
13 / 1313
汽车行业关于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几个问题
来,世界汽车工业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大跨国汽车公
司的兼并和重组愈演愈烈。在汽车集团“强强联合〞的推动
下,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也经历了剧烈的产业重组, 1988年
全球零部件供给商的数量有 2万家,到2000年只剩下 2000
汽车行业关于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几个问题
汽车行业关于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几个问题
13 / 1313
汽车行业关于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几个问题
家,预计10年后还将淘汰一半,进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使跨国的汽车零部件集团更具竞争力。有人预计,将来
在世界上最终会形成5-6家大的零部件集团,与5-6家整车集团并立。
2、全球采购、系统设计、模块化供货成为国际汽车工
业新潮流。整车开发中的大量工作已经由零部件企业承当系
统设计,模块化供货使零部件企业分担的产品工作量越来越
大,汽车零部件工业在汽车工业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市场的
开展对汽车零部件供给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比方质量
汽车行业关于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几个问题
汽车行业关于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几个问题
13 / 1313
汽车行业关于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几个问题
要求零缺陷,本钱每年降低15%,零物流事故,100%的效劳效率等。
3、国际汽车工业技术进步加快,通过大量采用电子技
术,解决了汽车工业的许多难题, 使整车的平安性、排放性、
经济性、舒适性得到很大提高。汽车电子技术开展正在进一
步加快,特别是系统的控制、 ABS和行驶控制、行车导航系
统、撞击传感技术等方面。据预测,汽车电子产品占整车价
值的比例将从现在的 12%~15%增长到 2005年的25%~3
0%。
4、国际汽车工业正在大力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即将取得产业化突破。燃料电池汽车在结构上与传统的内燃机汽车完全不同,燃料电池技术普及之后,如发动机、变速器、分动器、传动轴、车桥车轮、制动系统、转向系统、供油系统、散热系统、润滑系统等等都将逐步消亡,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在开展战略上应该考虑这一趋势。
四.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近期应该采取的对策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生产规模小、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缺乏、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由于中国汽车工业长期受到条块分割以及多方引进国外车型的影响,使零部件配套体系各自独立,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产品开发投入
汽车行业关于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几个问题
汽车行业关于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几个问题
9 / 139
汽车行业关于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几个问题
缺乏,零部件企业与主机厂的同步产品开发能力还未没有形成,不适应新车型开发时间缩短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的缺乏,质量意识的淡薄,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成为影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1、在分析我国主要汽车零部件产品竞争力状况的根底
上,确定开展目标。国家经贸委曾经对 60种汽车关键零部
件产品进行定量的竞争力分析,结果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竞争强的零部件产品,主要是材料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或不宜长距离运输,已经批量为引进车型配套或批量出口汽车
零部件,共有 33种,约占整车制造本钱的 20%。第二类为
竞争力与国外接近的零部件产品,主要是现已批量为引进车型配套的、影响整车性能的关键总成和系统零部件产品,通
过努力可以形成优势的产品,共有 19种,约占整车制造成
本的20%;第三类为目前竞争力弱的零部件产品, 主要是国
内刚起步或是尚属空白,但具有潜在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零
部件产品,共有 5种,约占整车制造本钱的 15%。还有一些
产品已不符合开展方向需要淘汰,共有 3种。
第一类产品中,在国内外市场都有较强竞争力的,要坚持扶优扶强的方针,充分发挥比拟优势,实现规模化生产,
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积极扩大出口,进入全球配套体系。这类产品中的低档次、简单加工产品,由于在本钱上竞争极
汽车行业关于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几个问题
汽车行业关于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几个问题
10 / 1310
汽车行业关于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几个问题
其剧烈,国内国有企业已经无法承受,大多在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生产,因此骨干零部件企业应该逐步转出;第二类零部件虽然尚竞争力不强,但是应加快与国外零部件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努力提高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