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国学文化儒学.ppt

格式:ppt   大小:1,202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国学文化儒学.ppt

上传人:放射辐射 2022/7/3 文件大小:1.1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国学文化儒学.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国学文化儒学
庄子
一、诸子百家学说
4、墨家学说
以“兼爱”为理论核心
衍伸出“非攻” “尚贤” “尚同” 等主张
兼爱 不分等级的彼此相爱 可以解决天灾人祸和独尊与传承
1、儒学的独尊
2、神学化的汉代儒学
3、哲理化的宋代儒学
二、儒学的独尊与传承
1、儒学的独尊
秦用法而强 实现天下一统 却又因严刑苛法短命而亡
汉去苛法而行无为 既有“文景之治” 也有七王之乱
汉武帝 需要一种非法非道刚柔兼济的治国理论
董仲舒 当代大儒 应时而出 公元前140年向汉武帝进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
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
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
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
李斯
秦始皇
二、儒学的独尊与传承
2、神学化的汉代儒学
董仲舒对孔孟学说进行加工改造 主要做了三项工作:
兼容各家思想于儒学 —— “深察名号” “三统说” 以刑罚辅助德教
用“天人感应”说解释儒学
将儒学化简为“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推向全社会
“天人感应”论使儒学神学化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 ,“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
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
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此见人之绝于物而参天地。”
二、儒学的独尊与传承
3、哲理化的宋代儒学
“天人感应”论后与谶纬迷信相结合 成为思想界的逆流
魏晋玄学和佛教禅宗对之发起冲击 融合走向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北宋周敦颐始创 中经张载 到程颢、程颐兄弟分为两支
朱熹承袭程颐 成为理学集大成者 其理论称为“程朱理学”
陆九渊承袭程颢 再传至明代王阳明完成 称为“陆王心学”
核心观点是“理一分殊” “理一”是天地之性 “分殊”是气质之性
天理决定人性善 但 “气” 有清浊 人性就善恶相杂了
天理是根本规则 人欲是饮食男女 当存天理而灭人欲
三、“三纲五常”
1、“三纲五常”的形成
2、“忠孝”是三纲五常的核心
3、夫权观念是封建制度的重要基石
4、作为社会行为准则的“五常”
三、“三纲五常”
1、“三纲五常”的形成
化简伦理是治世所需 自古有之
尧时有“五教”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春秋时有六顺六逆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
贱妨贵、少凌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破义
五伦 君懿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
四维 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董仲舒提出了 “三纲五常” 的伦理规范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仅十七字,简明精到、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和流传
三、“三纲五常”
2、“忠孝”是三纲五常的核心
孝亲思想起于原始社会,兴于夏商周。周行嫡长子继
承,突出父子关系,也就突出了孝的作用。
家族宗族稳定是宗法社会稳定的基础,所以倡导孝道
既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统治者的意志,也符合儒家“修齐治平”的处世哲学。
先秦社会家国同构,父兄为君,子弟为臣,忠即是孝,
孝即是忠,两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秦废分封立郡县,官职由按血亲世袭改为由皇帝任命,
孝与忠分开了,所以要大倡忠君以利于皇权专制。
三纲 “以孝为基 以忠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