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简单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春晓
孟浩然〔唐代〕
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日里贪睡 玉房:指玉制的筝枕。房,筝上架弦的枕。
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拂弦:拨动琴弦。
赏析
这首小诗轻捷潇洒,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亮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筝是一种弦乐器。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十三根弦,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ji人筝》)。“大艑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此诗是速写,固然必需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局部。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弹筝者手中正在拨弄的乐器,特殊是那绚丽华美,闪耀着点点金色光斑的弦柱。接着,诗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双正在琴弦上跳动的雪白如玉的纤手上,以及弹奏的环境。精洁雅致的琴房,自然别有一番情味。从画面上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比照,颜色明媚而华贵,虽然是速写,却又施重彩,给人以极为剧烈的印象。绘画究竟是视觉的艺术,而鸣筝所成的乐曲则是作用于听觉的艺术。一、二两句诗所绘出的画面是绝妙的,读者从中瞥见了闪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素雅的琴房,但却没有听到琴声。或许是精湛的工艺、绰约的风姿、高洁的环境使诗人过于全神贯注了。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人最终留意到弹奏出的乐曲本身。诗的前两句写女子正在弹筝,按此写法,接下去好像应当描写女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秦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并不沿袭通常的写法,而是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者的留意,有意错拨筝弦。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此诗明显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启发。“时时”说明这并非间或失手,也并非技艺低下,由于这失误明显地属于有意为之。有人将她的有意错弹理解为“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清·徐增《而庵说唐诗》),好像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仅仅是一种邀宠之情;其实这种有意的失误是出于寻找知音的苦心。她大约也是沦落风尘之人,对一般浪荡子弟,她的有意错弹饱含着对这班人的嘲弄和蔑视,但总会有一天,真正的知音——她的“周郎”会听出那曲中的深意,从而向她投去会心的一“顾”的。此处的“周郎”喻指听者,“欲得”就意味着当时坐在一旁的“周郎”没有看她。为什么不看她呢?也许听者已经完全沉醉在那奇妙的筝声中了。原来这应当是演奏者最祈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时刻,然而,这情景却不是这位女子此时最渴望的效果,由于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听者赏音,而在于一“顾”,怎么办呢?她灵机一动,有意不时地错拨一两个音,于是布满戏剧性的场景消失了:那不谐和的旋律,突然惊动了沉醉在音乐境地中的“周郎”,他下意识地眉头一皱,朝她一看,只见她非但没有丝毫“误拂”的圆满和歉意,两眼反而闪耀出得意的眼神——原来是误非真误。为了所倾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有意将弦拨错,弹筝女的得意形象跃然纸上。这两句正面写出了弹者藏巧于拙,反面又示意了听者以假当真,而这种巧与拙、假与真,又在那无言的一顾之中获得了奇异的统一。它不仅说明弹者是高手,听者是知音,而且传神地表现出两者的心理神态,其意趣韵味无穷。
江雪
柳宗元〔唐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全部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全部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单独在大雪掩盖的严寒江面上垂钓。
解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lì):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
独:单独。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