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手足口病的预防.doc

格式:doc   大小:75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手足口病的预防.doc

上传人:apaihuai79 2017/6/3 文件大小:7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手足口病的预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手足口病的预防【关键词】手足口病;预防手足口病系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目前还不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该病隐性感染率高, 显性感染症状一般轻微,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亦可通过飞沫和呼吸道传播。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口腔内疼痛和皮疹,在手、足、臀、膝部出现丘疹、疱疹, 可自愈, 不留痂, 一般仅需对症治疗, 预后良好, 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危重患者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论文联盟。 1 传染病学及流行病学特点 病原体柯萨奇病毒 A组4、5、7、9、 10、 16 型和 B 组2、5、 13型, 肠道病毒 71 型以及其他型别的肠道病毒感染可导致该病。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2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 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疱亦会传播病毒,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 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 流行特点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 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 流行强度大, 传播快, 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手足口病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欧美及亚洲等地没有严格的地区性, 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 以夏、秋季多见, 冬季发病较为少见。 2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 3~7天, 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 多数患者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 3 轻度上感症状,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 患儿流涎拒食。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 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 周围有红晕, 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 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 皮疹不痒, 斑丘疹在 5 天左右由红变暗, 然后消退; 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 内有混浊液体, 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 如黄豆大小不等, 一般无疼痛及痒感, 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 1 周内消退。 合并症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 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 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伴发无菌性脑膜炎时, 其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躁、睡眠不安稳等; 身体偶尔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 2 岁以内患儿多见。 3 诊治与预防 诊断本病主要诊断依据:(1 )好发于夏秋季节。(2) 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 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 呈流行趋势。(3) 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 白细胞总数轻度升 4 高, 继之口腔、手、足等部位黏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4) 病程经过较短,约4~ 10天, 多在 1 周内痊愈, 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峡炎、风疹等鉴别。论文联盟。 治疗原则患者一般可完全康复, 治疗原则主要对症处理为主,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 食物以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