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方东树“援诗入文”的古文创作方法.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方东树“援诗入文”的古文创作方法.doc

上传人:探春文档 2022/7/3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方东树“援诗入文”的古文创作方法.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方东树“援诗入文”的古文创作方法
苏明珠 摘 要: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使用的“以文论诗”的诗歌品评方法,实际上说明了其深谙桐城派一脉相承的古文之法。方东树对诗歌的“起承转合”的关注正是对古文结构上的探索,其分析诗句中所运用的与古文之法相同,需要有议论和叙述等创作手法之分。他将每一种叙、议和写按照内容处理的手法不同分成相当详细的类型,并且还评出了觉得最“妙”的手法以及效果最好的用法。方东树之所以这么重视诗句中叙述手法的运用,正是遵循古文之法的标准而来的。
方东树将其实践到自己的古文创作中,如《曾大夫逸事》,该文章主要叙述了其曾祖父勇武严毅,但是其中插叙了曾祖父爱书与其能文的情节,夹叙夹议,舒卷有度,增强了其传文的感染力。在方东树看来,在古文创作中,叙述手法同样是创作中需要着力的重要一点。正是因为叙述手法在诗句或者是文章的句法中的不同使用,这种“古文之法”的运用,才使得文章在结构有起有落,有承有接,有开有合,完整且不平,既顾全局又有特色,既不失此更不失彼。
三、诗歌的“气”和情感的“真”在古文中的丰富
在古文创作之中,简单地依靠义法的确可以写出文章,但却徒有形式而失其菁华,不能融入作者的精神气脉,便没有办法完全领悟到古文的精妙绝伦之处。“大约诗章法,全在句句断,笔笔断,而真意贯注,一气曲折顿挫,乃无直率、死句、合掌之病。” “大约诗文以气脉为上。气所以行也,脉绾章法而隐焉者也。章法形骸也,脉所以细束形骸者也。章法在外可见,脉不可见。气脉之精妙,是为神至矣。俗人先无句,进次无章法,进次无气。”苏轼被方东树认为是古文大家,同时也是“以古文为诗者”。如《寄刘孝叔》,方东树认为这首诗“满纸奇纵之气”,又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方东树评曰“神完气足,遒转空妙”。不仅如此,方东树在点评苏东坡的七古时,常以“奇”与“妙”二字点出东坡诗作中的“神气”,正所谓“神到气到也”。 桐城派姚鼐认为:“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可见在桐城派的古文之法中,“气”同样是不可缺之一的,作品有气便有生命力,没有生命力的古文创作便不是成功之作。
古文的精神来源于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气”,以及作者情感上的“真”。 “凡作文与诗,……,有作家自己才学识襟抱之所有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十一中总评杜甫、李白、韩愈、苏轼,指出杜甫和韩愈的七古中有许多世俗情态、困苦危险之情,山水风月、花鸟物态的生机可爱则常见于李白、杜甫和苏东坡,古今兴亡成败、盛衰感慨的悲凉之气常见于杜甫和韩愈。方东树十分注重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意在言外之真。他总是被杜甫的忧国忧民之作打动,往往会在点评诗歌的最后点出这首诗中杜甫的真正深意。例如在杜甫的《兵车行》中,方东树在分析诗歌的章句结构之后,又说:“此诗之意,务令上之人知好战之害,与民情之愁苦如此。而居高者每不知,所以不得已于作也。”这首七言古诗在方东树看来,是可以与《史记》、汉赋等大文章相提并论的,是“不可以寻常目之”的。方东树也感动于这首诗背后的现实和苦难,更与诗人一起感受着这样的感受,于此以外,更有着对战乱的悲哀和对上之人不顾百姓的叹息。
所谓“若夫兴起人之善气,遏抑人之***心,陶缙绅,藻天地,载德与功以风动天下,传之无穷,则莫如文”,方东树认为,为文需要散发“善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