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文档名称:

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docx

格式:docx   大小:51KB   页数:3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docx

上传人:蓝天 2022/7/4 文件大小: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
人教版必修1教学建议
本模块是高中物理的第一个模块,是共同必修模块。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学****物理 学中有关运动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了解物理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和物理学对社会的影 响。本模块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其他模块的不要求选用变速运动物体作参考系求解问题。
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基本要求 1、知道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的作用、结构及名称。
2、 知道打点计时器打相邻两个点的时间间隔,掌握电磁打点(电火花) 计时器的使用方法。
3、 能设计“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记录表。
4、 会根据纸带上点迹的疏密判断速度的大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5、 理解用平均速度表示瞬时速度所采用的思想方法,会用该思想方法计 算瞬时速度。
6、 能运用实验数据描绘一7图象,并会根据画出的图象说明物体运动 的快慢。
发展要求在计算瞬时速度时,会合理选取时间间隔。
说明 1、不要求了解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的内部结构和技术细节。
.不要求理解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度的原理。
.不要求理解气垫导轨和数字计时器研究运动的原理。
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一一加速度 基本要求 1、知道加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 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3、 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根据速度与加速度方向之间的关系判断运动 性质。
4、 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的得出过程,了解和体会 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5、 会利用加速度定义式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发展要求 1、会利用v一,图象计算加速度的大小和判断加速度的方向。
2、理解加速度概念,区别速度、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
说明 1、不要求用极限的方法求加速度。
2、不要求讨论加速度变化的问题。
—•
、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
第一章
课时分配建议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1课时
2、
时间和位移
2课时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2课时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2课时
5、
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2课时
复****评估
1课时
2、框架结构
质点参考 系和坐标系
时间和位移
运动快慢的描 速度变化快慢的
述——速度 -*描述——加速度
实验:用打点 计时器测速度
3、教法建议
(1) 本章出现意义相近、易混淆的概念较多,如参考系与坐标系,时间间隔与时 刻,速率与速度,路程、距离与位移,矢量与标量,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速度、速度 的改变量与速度的变化率,等等,学生学****时容易混淆。因此,教学时应当加强对这些 概念的比较,使学生在认识相近概念的共同性、差异性和相互联系中,达到对每个概念 的透彻理解。
(2)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参照物、路程、时间、速度、平均速度等概念,所以,本 章教学时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要根据高中、初中知识之间的差异,对学生 已有的知识进行提高和拓展。
(3) 本章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是学生学****高中物理做的第 一个分组实验,由于高中物理实验相对于初中“科学”实验要求上有较大的提高。所以, 实验之前可以安排1课时,对学生进行实验常识的教学,如实验对物理学研究和物理学****的意义,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误差和有效数字,等等。
(4) 为了理解打点计时器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可参考教科书27页的“自制模拟打 点计时器”的内容,在课堂中组织学生活动,将活动与问题思考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 体验,领悟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和作用。建议活动由两个学生合作进行,一个学生拉 纸带,另一个学生用铅笔打点(角色可互换),为了使打点不受到干扰,可让打点的学 生闭上眼睛。
C5)通过研究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了解和体会 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些方法:如以质点为代表的理想化方法、以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 替瞬时速度为代表的近似方法、以比值定义法为代表的数学方法、以平均速度为代表的 等效替代方法及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科 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适用条件,提高学生的 物理思维能力。但由于学生刚刚学****高中物理,他们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对科学方法 也有一个从体验到认识,再到运用,以及逐步积累、逐渐深化的过程,所以,在本章教 学中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比如质点、匀速直线运动等都是理想化模型,但理想化模型
方法的教学应当把重点放在质点概念的教学上。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课程标准内容
1、 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 发展的推动作用。
2、 经历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