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
社会语言学发展论文
一、学科开拓期
接下来的一个时期可以被称为社会语言学的学科开拓时期。除原有的三大领域外,社会语言学又开拓了其它领域的争论,其中以互动社会语言学、言语社区、言语接触等领域的争论进展最快。
1调了言语社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随着言语社区界定的不断深化,言语社区第一、语言其次的原则越来越明确,并占据主流。此外,个人认同在言语社区的界定中同样备受关注。LePage指出言语社区中个人认同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是许多不同言语社区的成员,在不同的状况下认同不同的言语社区。此后,Preston、Rosen、Saville-Troi-ke、Meyerhoff等都对个人认同问题作了争论。
3.语言接触19世纪史密斯、特鲁别茨柯依对施莱格尔“谱系树”理论的“同构”和“对应”提出质疑之后,语言接触慢慢成为备受关注的争论领域。早期语言接触争论主要从语言内部结构因素的角度争论语言接触,直至Kipar-sky提出社会因素准备语言接触深度的观点,语言接触的争论才慢慢成为社会语言学的一部分。此后,这一观点被大批学者认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Thomason的语言材料及观点。语言接触争论可依据争论对象的不同,分为语言结构的争论和语言使用的争论。语言结构的争论,即以接触中一种语言为基本视角,争论其在词汇、语音、语法三个层面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状况,主要关注的是语言借用和语言干扰。语言使用的争论涉及面较广,主要关注语言转用、语言混合和语码转换。语言接触可以导致社会双语的形成,而社会双语现象又可分为稳定和竞争两种状况。对于稳定的社会双语现象的理论争论,主要归功于Fishman。Fishman在Ferguson争论的基础上完善了“双言制”理论,认为不同的语言变体有着严格的社会分工;同时,提出“语域”理论,用以分析语言变体在缺乏社会规范时的使用状况[9]。
3
二、国内的社会语言学争论
(一)引进期社会语言学自20世纪70年月末开头传入中国。直至80年月末,国内语言学界才开头接触西方社会语言学理论,此时以理论及争论方法的引进为主,尚未开放结合汉语实际的深化争论,主要表现在理论译作和通论性著作的出版。因此,将这一时期称为社会语言学的引进期。理论译介方面,大批国外社会语言学的争论成果通过翻译的形式被引入国内语言学界。1980年到1982年,特鲁基尔的《社会语言学导论》(林书武等译)在《国外语言学》连载。1987年,《社会语言学译文集》(祝畹瑾编)和什维策尔的《现代社会语言学》(卫志强译)出版。通论性著作有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1980)、《社会语言学》(1983),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1985),游汝杰、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1986)。
5
(二)仿照期自20世纪90年月初以来,西方的社会语言学理论的引进仍在连续。较上一时期而言,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及方法解决中国的社会语言学问题已成为这一时期的争论主流,故而将这一时期称为仿照时期,即仿照西方社会语言学争论的时期。专题争论成果集中在语言变异、语言接触、互动社会语言学、言语社区理论等几个领域。1.语言变异争论争论内容涉及语言变异的重要性、具体语用中的语言变异、语音词汇句法变异、特定地区语言变异等。具体语用中的语言变异居多,包括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