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生物医学工程回顾.docx

格式:docx   大小:20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生物医学工程回顾.docx

上传人:Alphago 2022/7/4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生物医学工程回顾.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
生物医学工程回顾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BME)是一门生物、医学和工程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争论新材料、新技术、新仪器设备,用于防病、治病、爱惜人民健康,提扫描和重建图像,在临床应用中取代了多数传统的CT,提高了诊断精确率[1]。医学工程争论利用生物组织中氢、磷等原子的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e)原理。研制成功了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MRI),它不仅可辨别病理解剖结构形态的变化,还能做到早期识别组织生化功能变化的信息,显示某些疾病在早期价段的转变,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可以认为MRI工程的进步,促进了医学诊断学向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方向进展,向超快速成像、准实时动态MRI、MRA、FMRI、MRS进展。依据核医学示踪,利用正电子放射核素(18F,11C,13N)的原理,制造的正电子放射体层摄影(PET),是目前最先进的影像诊断技术。美国新闻媒体把PET列为十大医同学物技术的榜首。PET问世不过30年历史,但它已显示出对肿瘤学、心脏病学、神经病学、器官移植,新药开发等争论领域的重要价值[2]。影像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与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进展亲热相关。
4
介入医学问世介入医学是一种微创伤的诊疗技术。Dotter和Judkin(1964年)是最早使用介入技术治疗疾病的创始人,他们用导管对下肢动脉堵塞性病变进行扩张治疗取得成功。1967年Margulis首先使用过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diology),这是医学文献消逝“介入”一词的最早记载。1977年Gruenzing成功地进行了首例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获得成功以后,介入性诊疗技术由于其创伤小、患者苦痛少,平安有效而倍受临床欢迎。20世纪80年月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进展,高精度计算机化影像诊查仪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射频消融技术以及高分子(high-polymer)新材料制成的介入技术用的各种导管相继问世,使介入性诊疗技术发生了飞速进步,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心血管、脑血管、非血管管腔器官到某些恶性肿瘤等都具有使用介入诊疗的适应证,并使诊疗效果明显提高,患者可减免许多大手术之苦。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视为与药物诊疗、手术诊疗并列的临床三大诊疗技术之一,也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称之为20世纪进展起来的临床医学新领域--介入医学[3,4]。
人工器官的应用当人体器官因病伤已不能用常规方法救治时,现代临床医疗技术有可能使用一种人工制造的装置来替代病损器官或补偿其生理功能,人们称这种装置为人工器官(artificialorgan)。如20世纪50年月以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治疗,除了应用抗风湿药物、强心药物对症治疗外,对病损的瓣膜很难修复改善,不少患者因心功能衰竭死亡。而今日可以应用人工心肺机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停跳状态下切欢乐脏,进行更换人工瓣膜或进行房、室间隔缺损的修补,使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恢复健康。心外科之所以能达到今日这样的水平,主要是由于人工心肺机的问世和使用了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等新材料、新技术的结果[5]。
4
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愈后不良,而人工肾血液透析技术已挽救了大量肾病晚期患者的生命,肾